山东海洋经济崛起

杜涛2021-10-23 10:0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从滨州开始,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到日照,从渤海跨越到黄海。这是工业大省山东的沿海城市,也是山东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之地。而这些城市,既有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也有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已经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产业布局的重要版图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同年6月14日在山东考察时,都强调指出,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20年7月22日上午,现山东省委书记、时任山东省省长李干杰在记者见面会中指出,近年来,我们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谋划实施了“十大行动”,把建设海洋强省列入八大发展战略,把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十强产业集群,取得扎实进展。比如,港口建设方面,整合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组建成立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公司。201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7.03亿吨,增长7.1%。比如,海洋产业发展方面,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海工装备产值增长30%以上,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44处、占全国的40%。比如,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率先划定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率先实施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率先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海洋保护区创建,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以上。

三年时间已过,据经济观察报了解,2020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32万亿元,占全国的16.5%,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8%。2020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5073亿元,比上年下降7.7%,其中增加值过千亿的主要海洋产业有3个,分别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10月22日,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林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山东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在这三年中发展非常迅速,依托于海洋行动方案、自贸区建设以及营商环境大大提高,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海洋科技集中三分之一的院士、50%科研机构,不管是青岛西海岸的兴起还是烟台高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包括万象、遍地开花。”山东的海洋产业从远海捕鱼到近海养殖,从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到现代化海洋牧场,从海洋高端制造业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一切都是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海洋强省

时间回到三年之前。

2018年5月,山东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确立“龙头引领、湾区带动、海岛协同、半岛崛起、全球拓展”的海洋强省建设总体格局。2019年,省委将海洋强省建设列入全省“八大发展战略”。

2020年,省委将海洋强省作为“九个强省突破”之一,提出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2021年6月,省委再次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对海洋强省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将经略海洋作为单独篇章作出部署。制定出台《关于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突破“四个一批”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人才、财税、金融、技术创新、对外合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十四五”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生态环境、对外合作等专项规划正加快编制。

据自然资源部反馈,2020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31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698.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52.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635.17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3%,36.8%和57.9%,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有所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

其实,早在1984年,山东就依据省情提出了“陆海并重、东西部结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方针;1991年又率先提出“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战略构想;1998年9月,召开“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海上山东”建设;2007年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努力构建功能定位明晰、产业优势突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承担起“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任。

为了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不仅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海洋支柱产业,还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深化全省港口资源整合。

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青岛正式成立,标志着山东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掀开新的篇章。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全省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山东省港口集团吞吐量逆势增长,完成14.2亿吨,同比增长7.5%。今年上半年全省港口完成吞吐量8.9亿吨,同比增长8.1%。

遍地开花

厚重的果实没有辜负最初的努力。从滨州到日照,从渤海到黄海,山东的海洋产业发展在这三年高歌猛进。

山东省积极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特色化、融合化,据初步测算,上半年海洋旅游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同比增长都在28%以上。国家唯一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任务顺利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达54处、占全国40%。

10月18日上午,“蓝鲸1号”和“蓝鲸2号”两艘黄色钻井平台并列停靠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深水码头。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能在此看到这两艘钻井平台实属幸事,它们目前正处于返港检修期,停靠一段时间后便会奔赴下一场“可燃冰”开采任务。

烟台正在加快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在烟台制造。建成“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赴南海试采可燃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在青岛,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一批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拥有海洋领域驻鲁院士22名,占全国的33.8%,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占全国的40%。

回到潍坊,这一次采访活动的起始点。

潍坊海洋资源禀赋独特,拥有海岸线143公里、海域面积1421平方公里,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独具特色。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2020年,潍坊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92亿元,现代海洋产业占“十强产业”比重38.1%。2021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9.1%。与2019年同期比较,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速7.9%,海洋经济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人员介绍,潍坊市工业门类齐全,联合国确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潍坊有37个,机械、化工、纺织、食品、造纸等5个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潍坊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以海工装备产业为突破,积极推动产业向海转型、产品向海转向。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增长10.7%。潍柴、豪迈等在海洋动力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实现双向突破。

2010年山东豪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进入海工油气行业。在豪迈制造车间中,工人们正在加工一种钢制隔水管道,这种管道看似普通,但却被应用在3000米以下的深海油气开采中,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装备,具有极高的设计及制造难度。

山东豪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立星对记者表示:“一根15米多长的隔水管,焊接完成之后的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而且还要通过150多兆帕的压力测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区域要承受1.5吨的压力。以前,能制造这种深海隔水管的只有几家欧美跨国公司,价格贵不说,还经常对中国限购。为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山东豪迈机械公司自2015年开始组建研发团队,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攻克这一难题。”

从豪迈机械一路向北,来到的潍坊的海边,这里是渤海海域,以前是一片盐碱地。潍坊围绕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及整治修复资金投入短缺问题,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统筹推进涉海领域管理体制创新,深入挖掘和释放海洋生产力,创新金融供给方式,建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组织开展滨海荒芜盐碱地等零散地块合理开发利用,政府将较长期限的自然资源使用权无偿划拨给生态绿化公司,并在项目实施初期给予一定的年度经费补助,由生态绿化公司组织进行生态绿化。重点组织实施了“南红北柳”“滨海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改良耐盐碱乔木型柽柳—盐松(鲁柽1号)获得成功,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困扰盐碱地生态绿化难题。

“北柳”主要指柽柳,特别适宜在环渤海盐碱荒地生长。

在研究北柳的不止只有潍坊,在威海,也正在积极开展“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修复整治工程,扩大海草床修复规模,营造蓝碳生境;建设耐盐经济作物种源繁育基地,利用盐碱荒滩种植碱蓬和柽柳等,建成滨海“蓝碳森林”。

未来可期

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使得山东海洋发展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杨林告诉记者,山东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碳汇功能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保护海洋环境过程中,充分发挥海洋的碳功能。威海现在做了一个海洋碳汇实验,若是从威海扩大,还需要加大财力投入和资源投入。

所谓碳汇是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山东成立了全国首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山东发展海洋碳汇路径与对策研究”列入2021年度海洋重大问题研究课题,为推动海洋碳汇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开展互花米草治理、浒苔灾害处置、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治、海星暴发等重点问题研究,争取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支持范围。

威海市海岸线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管辖海域11449平方公里。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湿地这三种国际公认的蓝碳生态系统中,海草床和盐沼湿地在威海都有广泛分布;以海带、贝类为主的碳汇渔业规模大、固碳效率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威海市努力发挥海洋对碳中和的作用,积极开展蓝碳的探索实践,相关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威海下一步准备加速蓝碳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蓝碳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蓝碳产业;加快蓝碳交易试点。

威海提出,与碳交易市场、金融机构等合作,推进海草床、海带养殖等纳入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交易目录,加快蓝碳项目实施,探索开展蓝碳交易试点,打通蓝碳产品价值实现通道。

杨林还建议,应该优化山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比如旅游业,从东营黄海入海口,沿海一条线路,直到日照。还要继续加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和高端制造业。她举例,山东港口资源整合得很好,要总结山东港口的整合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海洋经济发展,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山东海洋产业还有一大优势是基础研究,但是需要加强转化,从科研成果到工厂中间的过程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若是通道畅通,这样下一步山东海洋产业对GDP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逐步加大,”杨林说。

企业也表达了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信心。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汤庆凯表示:“在未来的3-5年内,围绕着三文鱼的养殖,育苗,包括饲料,精神加工和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打造一个全产业链条的示范工程,同时也能够为全国的深远海绿色养殖提供一个可复制的经验,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也实现我们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