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疫要依法治“码”

梁嘉琳2021-11-11 09:55

                                                                                    (图片来源:东方IC)

梁嘉琳/文 当下,中国正遭遇新冠病毒的第三年“冬季攻势”。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11月9日24时,中国大陆确诊患者122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8万余人。考虑到毒株变种后更强的传染性,各地政府继续采取低容忍度的“动态清零”策略,一旦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迅速实施全民核酸检测、高风险地区封闭等工作。相较于部分国家、地区的高发病和高死亡、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低迷,新华社刊发时评指出,我国严格防控看似在短期内成本很大,但从长期来看,有效控制住疫情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就业、民生、金融等发展良好。

不过,依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区采用的一刀切防疫、扩大化防疫等措施,可能给本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一度被视为大数据防疫中国经验的“健康码”,应第一波新冠疫情缓解后常态化管理需求而诞生,为防疫取得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健康码”不再被视为“金标准”,出现诸多变种。一些地方要求进入者出示“行程码”(基于电信运营商的行程轨迹)、“流调码”(基于疾控系统的流调信息),还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疫苗接种证明。在上述身份认证体系之间,情报不互通,数据不共享,这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也加大了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的使用难度。

二是“健康码”赋码规则越发复杂。有的高、中、低风险人群的区分标准,连一线医务人员都向笔者反映看不懂、记不住。以甘肃省“健康出行码”赋码规则为例,“黄码”人员包括:治愈隔离患者、居家隔离者、中风险地区旅居者、风险城市“漫入者”、未接触居家隔离观察者等10项,每一类人群又都定义了不同的天数、风险等级。

三是“健康码”赋码规则各地不统一,有朝令夕改的现象。虽然国家卫健委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等相关规定,只要求各地上报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但一些地区自行统计时空伴随者(感染者停留过的手机基站覆盖面积内人员),将“红码”“黄码”适用于后者,但何谓时空伴随者,各地标准不统一。虽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健康码”全国通用,但部分地区用“土政策”取而代之,将一线城市的“绿码”人员改为本地“健康码”的“黄码”。

四是“健康码”应用范围被人为限缩。国际进口博览会东道主上海市面临国际大型会展的防疫压力,也不得不采取扩大化防疫措施,对有国内本土病例报告的地级市,一并参照国内疫情中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级市人员进行管理。这导致一批核酸阴性、健康码和行程码“双绿码”人员的参会证被注销,最初几天甚至有不知情者滞留在进博会场馆外侧。

生命健康是人民利益,财富创造也是人民利益。为落实中央关于严格疫情防控、经济社会恢复“两手抓”精神,笔者建议:

在目标层面,尽快统一各地区“健康码”的数据采集标准、编码赋码规则,尽快实现各地“健康码”运营机构的情报互通、数据共享,为全国统一为一个“健康码”做好准备。

在原因层面当前往往是经济财力雄厚、医疗资源丰富、对外开放度高、风险承担能力强的地方政府对“健康码”的设计与应用更为规范,更符合“健康码”作为精准防疫数字工具的设计初衷,建议中央政府层面加大对“健康码”先进地区的经验推广力度,并对落后地区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医疗资源投入。

在效果层面,要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各地区“健康码”工作规范性进行排名,并对“健康码”给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带来的正效应、负效应进行系统评估,用考核评估的“牛鼻子”扭转部分地区以邻为壑、推卸防疫责任的倾向。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价值医疗、健康治理研究者,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