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金融可以为减碳做更多

社论2021-11-12 22:01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央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于11月8日揭开面纱。央行将按照“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的碳减排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支持的范围集中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该工具与再贷款类似,发放方式也相同,而就提供的资金利率而言,1.75%甚至低于2.25%的支小支农再贷款利率,可见对金融机构助力减碳的“激励”支持力度。

这是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央行首次出手,利用金融工具撬动碳减排。央行开出的条件相当明确,比如要求金融机构放贷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目前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大致持平,这意味着要让企业端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央行还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目前围绕碳信息,无论企业还是机构在信息披露上缺乏强制性和统一的标准。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有利于辨识和衡量风险,提高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让减碳有力的企业获得融资便利。

在资金投向、成本问题之外,市场更关心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能够撬动的资金体量。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不断试错并逐渐扩容的市场。目前对资金体量不宜做太乐观的估计。事实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央行此举传递了清晰的信号,即金融在减碳过程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信未来一个时期,央行还会创设其他助力减碳的政策工具。

一个原因是,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巨量投资。券商、研究机构和学者等都对此做过测算,规模级别至少达百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要依靠社会资本。这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企业、各种投资基金乃至个人。在市场发育初期,吸引各路资金进入减碳市场,需要恰当的金融激励,由此形成示范效应,并吸引更多资金入场,直到市场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回报。这时候金融足以对减碳提供充分的支持,提供其需要的大部分资金。

当前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上,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发力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不过我们认为,金融还可以为减碳做更多。

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例,自今年7月开市以来至今,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总额近10亿元。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除了将更多行业纳入其中之外,引入金融的力量尤其重要。比如说,金融机构参与做市有助于发挥金融的定价功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让市场运行更加平稳——我们注意到,相关部门对此已有安排。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最近说,正积极争取尽快把符合要求的投资机构纳入全国碳市场,待时机成熟后纳入符合条件的个人参与碳交易。

再比如,依靠碳交易市场创设碳配额抵押贷款、碳资产证券化、气候债券等创新型产品以及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可以丰富金融产品供给,解决企业融通资金和避险需求。对很多企业来说,这是有真实场景的现实需要。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也是实现自身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