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蕾 一边是“医疗AI第一股”破发,一边是相关企业持续获得融资,AI医疗领域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表现分化。
11月5日,致力于视网膜影像识别技术的“鹰瞳科技”(02251.HK)登陆港交所成为“医疗AI第一股”,但开盘即遭遇破发,发行价为75.1港元/股,当日开盘价67.6港元/股,截至收盘跌幅达9.45%,以68港元/股报收。截至11月12日收盘,报收65.35港元每股,涨幅3.73%,仍未突破发行价。
而11月10日,从事人工智能癌细胞诊断研究等业务的医疗AI企业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丁股份”)正式宣布完成3.2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阿里健康领投,以太投资参与跟投。
“AI医疗因为商业化问题,我们看了很多,但是目前还没有投。”一家关注医疗领域的VC机构人士说。他认为,上市破发情况的出现或与市场对AI医疗领域产品的商业化前景存疑有关。
不过,也有机构持续看好,11月11日,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11月8日,鹰瞳科技获清池资本在场内以每股均价61.4287港元增持15.47万股,增持后,清池资本最新持股比例由18.87%上升至19.47%。
医疗AI融资热的背后,争得“医疗AI第一股”先机的鹰瞳科技该如何面对商业化的问题?企业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吗?
AI医疗第一股
艾瑞咨询的《中国AI+医疗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AI+医疗融资事件数持续递减,但融资总额却强劲走高,达到历史最高的40亿元,其中新药研发是今年最热门医疗AI融资领域,占已披露投资额的54%。AI+影像占融资额的比例连续三年保持在20%左右,成为另一热门融资领域。
现代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临床诊疗,即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等。AI赋能核心医疗,在疾病判断方面,有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慧病案等;在检查方面,有AI+影像,AI+病理,基因检测等;在药物方面,有AI+新药研发等;在器械方面,有手术机器人等。
报告显示,2015年-2017年,由于AI在图像识别方面的准确率大幅度提升,AI+影像得以快速发展。目前,从融资情况、上市进程、应用情况等方面来看,AI医疗领域中,AI+影像方向的公司和产品成熟度最高。
鹰瞳科技便是AI+影像领域的代表公司之一,除它之外,今年递交上市申请的科亚医疗(失效)、推想医疗、数坤科技,均属于该条赛道上的领先公司。
以鹰瞳科技为例,该公司2015年9月在北京成立,是一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公司,主要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鹰瞳科技表示,传统的慢性病检测及诊断耗时、相对主观且不规范,极大地依赖于医生接受的培训及其自身经验,这可能会导致人为失误。未来,人工智能算法预计将获开发并优化用于疾病分类、病灶检测及病灶分割。人工智能算法亦预计将提供量化结果及标准化结论,增强医患之间的互动。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赴港上市前,公司已经完成Pre-A轮至D轮7次融资,融资金额为8.015亿元,投资机构包括复星集团、搜狗、平安创投、中信资本等头部机构。
在营收层面,2019年与2020年,鹰瞳科技的收入分别为3041.5万元及4767.2万元。2021年上半年,鹰瞳科技的收入已从2020年同期的651.1万元增至4947.7万元,同比增长659.9%。与此同时,鹰瞳科技近年也在持续亏损,2019年、2020年的亏损额分别为8713.8万元、8006.4万元,今年上半年,鹰瞳科技亏损3759.7万元。
产品方面,据招股书,鹰瞳科技的产品组合中拥有三个版本的Airdoc-AIFUNDUS,均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其中Airdoc-AIFUNDUS(1.0)是一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即SaMD),获批用于辅助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的医疗器械,因此得以在国内医院使用,用于协助医生做医学诊断。据介绍,Airdoc-AI-FUNDUS(1.0)的商业化开始不久,且自2021年第一季度起,开始产生收入。此外,鹰瞳科技拥有一条产品管线,包括针对青光眼、白内障等在内的其他七款自主研发的SaMD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我们能否从经营活动中获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产品组合的成功商业化。”鹰瞳科技在招股书中如是指出。
商业化之路
“AI医疗相关公司,我们看了很多,但是没有投,因为这其中怎么收费就是个问题。”上述VC机构人士表示。据他观察AI医疗领域的产品比较多是toB端,一方面,产品进入医院,对于医院是个支出项,它的确能够辅助医生更好地检测,但是这样的附加费用对于患者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基于没办法向患者收取费用,那么对于医院来说,这就纯粹是个支出项。“举个例子,一个患者去医院检查,不管是医生看片子诊断还是AI看片子诊断,对于患者来说,拿到的结果大概率是一样的,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患者还是更信任医生。”另一方面,AI医疗领域的产品为了扩大市场,引入很多医院目前都是以免费的形式,因此要是后期转向收费,可能医院的接受度也存在问题。
同时,这位VC机构认为,目前很多AI医疗产品的收入依赖大客户,如果大客户后期不持续采购,对于企业来说也将是不小的打击。
鹰瞳科技在其招股书中提到,2019年和2020年,鹰瞳科技来自五大客户的销售总额分别为2560万元和4080万元,分别占公司各期间总收入的84.1%和85.5%。同期,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为1320万元和2080万元,分别占同期公司收入的43.5%和43.5%。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兰丁股份一度计划在科创板IPO,并于2020年4月聘请红塔证券作为其上市辅导机构。但日前,记者从湖北省证监局网站查询获悉,今年7月9日,兰丁股份已与红塔证券签署了有关终止辅导的协议,其原因是:“基于市场原因和自身战略考量,兰丁股份决定终止辅导工作”。
不过,AI医疗在创投圈内的热度仍在持续增长,多家关注医疗领域的创投机构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他们都有关注AI医疗领域的相关项目,且不限于AI+影像,目前像AI+新药研发、手术机器人等也是重点关注方向。
艾瑞咨询的报告指出,对比2019年与2020年的我国AI+医疗融资项目轮次,其中天使轮、A轮与B轮占融资项目的比例由85.7%降低到70.6%,说明市场成熟度有所提高。同时笔均融资额从0.39亿元每笔上升至1.14亿元每笔。目前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随着市场融资集中度增加,艾瑞认为,未来拥有医疗牌照或技术领先的优质标的公司会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能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金。
而且,业界认为人工智能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领域之一就是医学影像。相关数据预测,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行业十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76.7%,将由2020年的人民币3亿元增至2030年的人民币923亿元。
某种程度上,囿于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可能是一门慢生意。鹰瞳科技创始人张大磊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医疗领域的公司真的是看长期,我们投的公司目前回报最好的,还是在十年前就投了的医疗企业。”一家专注于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投机构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