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国际期货屡战屡败 中国中期战略转型紧盯期货赛道

陈姗2021-11-20 10:4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13年来5次发起吸并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期货”),中国中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000996.SZ,以下简称“中国中期”)重组的故事仍在继续。

11月14日晚间,中国中期发布关于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公告,公司持续推进整整10个月的资产重组再次“搁浅”。次日中国中期股价开盘一字跌停,收于7.7元/股;11月16日,该股以7.42元/股的价格创近年来股价新低。截至11月19日,其股价报收于7.62元/股,当日市值26.29亿元。

“‘狼来了’的故事,老中期都知道。”一位投资者在公告下方发表评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国中期至少5次发起与国际期货重组,但都因不同的原因而终止。在近两年期货公司A股上市“开闸”之后,中国中期于今年1月开启的重组计划,被投资人寄予希望。

在终止公告中,中国中期表示,因资产重组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方案复杂,环节较多,推进本次重组方案时间距离公司披露预案之日已超过6个月,经审慎研究后决定终止,并表示自公告披露之日起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堪称A股市场之期货概念股的中国中期本次重组主要遇到了什么阻碍?公司为何对吸并国际期货如此“执着”?本次终止之后会否继续发起重组计划?经济观察报记者就一系列问题发送采访函并致电中国中期董事会秘书处,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重组计划再次“搁浅”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期主营业务为汽车服务业务,主要包括品牌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维修、美容、信息咨询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经纪、汽车电子商务等。

根据中国中期此前披露,本次交易方案包括重大资产出售、吸收合并国际期货、募集配套资金三部分。

第一步是重大资产出售,中国中期拟向中期集团出售除其持有的国际期货 25.35%股份、中期时代100%股权及相关负债之外的全部资产和负债,中期集团以现金方式支付对价;第二步是吸收合并,中国中期拟以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包括中期集团在内的7名国际期货股东发行人民币A股股票,作为吸收合并国际期货对价,换取7名股东合计持有的国际期货74.65%的股份,对国际期货实施吸收合并;第三步是募集配套资金,中国中期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金额不超过20亿元。

根据重组方案,若吸收合并完成后,即意味着国际期货将实现“借壳”上市。

对于此次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原因,中国中期称,主要系本次资产重组采取吸收合并的方式,方案复杂,环节较多。

具体来看,首先,本次吸收合并涉及吸并方上市公司、被吸并方期货公司、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期货公司小股东等相关各方,交易范围既包括上市公司的置出资产,也包括期货公司的整体资产,中介机构核查和调查的工作量较大,导致相关工作耗时较长。其次,吸收合并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需经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批准和核准,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需要开展的工作非常多,导致工作时间较长。

在采访中国中期无果的情况下,记者拨通了国际期货副总王可的电话,对于重组终止相关问题,对方表示,“还是通过上市公司公告或者直接联系董秘吧,我们这边不方便评述。”

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中期集团在上市公司所占的股份不足20%、话语权有限,而中期集团在国际期货的直接持股也仅仅过半,因此涉及利益多、交易复杂度高,难以在证监会规定的固定期限内达成一致,需要不断延期,因此才会出现不断就同一方案进行重组。

重组“困难户”

回顾中国中期重组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场长达13年的长跑。

2008年,中国中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结果意外终止。

2012年1月,中国中期再次筹划重组,向中期集团购买期货资产。半年后,因在有关金融、创业投资等特定行业的企业借壳上市规定出台前,现行借壳上市规定不适用,证监会暂不受理期货公司借壳上市的申请。

2014年底,中国中期第三次筹划重组,停牌近一年后也宣告终止,原因是预案问题反馈期间正值2015年6月15日上证指数的快速深幅调整期,证券期货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应对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的快速变化,致使重组预案涉及的期货市场监管环境、方式与规则,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四次筹划重组发生在2019年5月,中国中期拟向中期集团等7名交易对方购买国际期货70.02%股权。但仅四个月之后,重组再一次宣布终止。

2020年11月,公司重启重组,并于2021年1月28日,发布重大资产出售、吸收合并国际期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正式发起第五次重组。

13年里5次发起重组,中国中期为何如此执着?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这或许与中国中期主营业务表现不佳、主动切换赛道有关,但另一方面又受限于牌照问题。 ”这一猜测在中国中期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以及其回复深交所问询函里得到体现。

中国中期的主营业务为汽车服务业务、零售业务。近几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2016-2019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038.48万元、3026.25万元、1126.57万元、1080.19万元,到2020年扣非净利润仅为893.08万元,且连续四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29亿元,同比下降6.14%,净利润为323.79万元,扣非净利润为290.35万元,同比双双降幅超过50%。

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期第五次重组也受到了监管的关注。2月5日,公司收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关于对中国中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问询函》。

中国中期在今年5月份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未来行业低增速将呈常态化。为改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近年来积极谋求战略转型。

同时,中国中期表示看好期货行业发展前景,认为重组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的经营将战略转型为以期货为核心的金融业务,由于注入资产盈利能力显著优于上市公司现有业务,存续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

国际期货成色几何?

那么,当中国中期将国际期货作为公司目前的利润倚靠以及未来战略的“救命草”,国际期货成色几何?

对比证券市场来说,国内期货市场还属于“小众”市场。但2019年南华、瑞达两家期货公司先后上市,期货公司A股IPO开闸,这为国际期货借壳中国中期实现A股上市带来了更多希望。

然而,历时10个月,重组计划仍以失败告终,国际期货借壳上市的愿景再次落空。而另一边,期货龙头公司永安期货IPO进入发布招股意向书阶段,上市只差临门一脚。

“国际期货近些年发展势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方面,成绩并不突出。”北京一位期货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创新业务已经成为推动期货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国际期货的营收构成中仍以期货经纪业务和利息收入为主。

经济观察报记者注意到,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中,2018-2020年,国际期货连续三年获得A评级,2021年下调一级至BBB级。据了解,分类级别是以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合规状况,对期货公司进行的综合评价。

Wind数据显示,在传统经纪业务获利空间受到压缩的大环境下,2020年国际期货营业收入为2.33亿元,较2019年的2.36亿元出现小幅下滑;虽然2020年公司净利润为0.76亿元,同比上涨17.8%,但较2017、2018年的1.77亿元和1.08亿元,已是明显下滑。

本次终止重组之后,中国中期会否继续发起对国际期货的吸并重组,经济观察报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主要关注金融衍生品领域,重点报道期货、大宗商品、租赁、信托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chens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