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八届年会:朱永新、曹德旺、杨东平等共议教育发展

田进2021-12-05 15:0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12月4日-5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八届年会上,针对“双减”等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等,朱永新、曹德旺、杨东平等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21年,教育行业迎来了“双减”、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民办教育发展规范调整、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校长教师轮岗等政策密集出台。如何理解2021年的教育新政、如何解决新政执行中的难题和挑战,经过结构性调整后将出现什么样的教育新格局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也因为此,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将第八届年会主题确定为“中国教育大变革”。

论坛上,福耀集团董事长、河仁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曹德旺表示,现在大学的问题在于学科的设置还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即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适应企业的需求。从企业家角度而言,每年福耀集团在全球都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往往面临招工难的窘境。“为何大学生宁可送外卖、做快递员,都不愿意去工厂就业?从表象看,2000年以后,大量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介入教育领域,大学生增加了,国家也无法承担这么多就业岗位。大家都追求体面的工作,但毕竟岗位有限,培养一个大学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会觉得没面子,宁可不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0日,福州市人民政府与河仁慈善基金会签订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河仁慈善基金会出资100亿元,以“民办公助”的形式筹建福耀科技大学。

对于以河仁慈善基金会,而不是以福耀集团的名义捐赠办学,曹德旺表示:“我始终坚持反对资本进入教育。如果教育、教培行业让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进入就会出问题。教育应该被定位为事业,而非产业。目前教育投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靠国家、地方政府投资,二是靠私人资本投资,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属于事业范畴,后者则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属于产业范畴。这两年,大家越来越把教育当成是产业来发展。资本进入教育,对老百姓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做法。”

对于“双减”之后,教育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朱永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具有社会的信息化、资源的泛在化、职业的流动化、技术的赋能化、学习的终身化、教育的个性化等特点,所以在未来的教育中应该强化新生命课程,为了生命的长宽高;强化新智识课程,培养人思维的洞见力;强化新德育课程,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新艺术课程,为了心灵的创造性;强化特色课程,为了个性的张扬。

对于“双减”改革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则表示,“双减”改革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带来三个重大的倒逼——一是学校超长的学习时间,这个所谓提高升学率的路径要被斩断;二是题海战术行不通了;三是大量学科补习的时间和空间被规范,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都必须做出调整。“过去的家庭教育完全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物,家庭教育就是刷题和补习。家庭教育没有它的独立性,已经丧失了它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学生价值观方面,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认为,到今天,社会还在宣传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这对社会价值观是很大的误导。杨东平表示,升学主义违背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工厂招不到人的原因。因为社会需要360行的人才,但大学只给学生提供一行,就是读书做官。”

杨东平谈到,升学主义否定了人的多样性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的浪费,使学校沦为升学率竞争、培养“小镇刷题家”、“二流机器人”的培训机构。他认为,今天的教育要从人力资源、从人才重新回归到人,回归到树人、育人教育的核心概念,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回归初心。初心就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资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