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不到位”的信用卡将向何处去?

胡群2021-12-20 20:08

经济观察网 胡群/文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1985年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至今,已有26年,信用卡也历经实体卡1.0时代、绑定第三方支付的2.0时代之后,迈进信用卡与手机合二为一的3.0时代。受益于可触达全时段、全生活消费场景,信用卡已成为银行与客户连接高频产品之一,其中,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招行、中信、广发等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均已超过1亿张。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98亿张,环比增长0.97%,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 0.57张。

然而,随着业务发展过快,一些行业乱象时常显现。12月10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2021年第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2021年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7281件,其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4374件,同比减少8.3%,占投诉总量的50.8%。

“近一时期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理念粗放,服务意识不强,风险管控不到位,存在侵害客户合法权益等行为。”12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严格合作机构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

消费投诉重灾区

12月16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华夏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指出,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向未激活信用卡续卡客户收取年费3174.35万元,涉及华夏精英尊尚白金卡、万事达钛金卡等28类信用卡。经查,该行在信用卡到期前一个月向持卡人寄送续期新卡,旧卡到期当月,无论持卡人是否激活续卡,均预收续卡下一年年费。对上述未激活信用卡收取的年费,华夏银行未获得持卡人同意扣收年费的单独授权,也未提供任何实质性服务。

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向1.99万名已注销信用卡账户的客户致电营销保险产品,部分客户多次明确表示拒绝来电,该行仍持续向其电话营销。根据领用合约,持卡人注销信用卡账户后合约即终止。

银保监会披露三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数据显示,在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14365件,同比减少1.8%,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51.2%;在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25496件,同比减少17.4%,占股份制商业银行投诉总量的78.9%;在涉及外资法人银行的投诉中,信用卡业务投诉319件,同比减少7.0%,占外资法人银行投诉总量的62.7%。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前两位。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三位。东亚银行信用卡业务投诉量位列外资法人银行第一。

信用卡业务门槛较高,大中型银行市场占比较高,但近年部分地方商业银行通过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在发卡量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据经济观察网报道,美团与上海银行、江苏银行、青岛银行等联合推出的美团联名信用卡累计发卡已突破1500万张,其中2021年新增发卡近500万张。天津银行在其2020年半年中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天津银行本年新增发行信用卡13.23万张,同比增幅1956%,其中美团联名信用卡发卡占比达99.2%。

今年11月初,金融数字化联盟与银联数据共同发布的《2021年中国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报告》显示,晋商银行与银联数据和京东数科(现已更名为“京东科技”)合作,增加线上获客渠道,弥补其较难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的短板。自2019年4月开始,晋商银行截至目前已发行京东金融联名信用卡65万张。

但是,这一市场格局将发生改变。

12月17日,北京银保监局官网发布的《关于加强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通知》要求银行加强对互联网引流平台的合作管理,并提出,银行还应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业务的客户信息保护,与互联网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应严格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将客户额度信息、账户状态、交易明细等个人金融信息传输给互联网平台。此举被市场解读为银行信用卡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将受限,而地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受冲击较大。

倡导理性消费

实际上,从数据上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降低。

12月3日,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98亿张,环比增长0.97%,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0.66万亿元,环比增长2.11%;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40万亿元,环比增长2.74%。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59万元,授信使用率为40.6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 贷总额869.26亿元,环比增长6.2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04%。

“促进信用卡行业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持科学理性消费”。12月16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中称。

实际上,信用卡的风险已开始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9.16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4%。

疫情以来,社会消费增长动能减弱,消费复苏不及预期,信用卡业务面临新的格局。今年居民消费修复一波三折且整体偏缓,疫情造成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以及国内疫情反复导致防疫阶段性升级,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活动都产生比较明显掣肘。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当前经济存在需求收缩压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居民消费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后续刺激消费政策可期,但具体举措出台和落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密切相关,而对于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可支配收入取决于工作薪酬待遇。11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升0.1个百分点至5.0%。其中16-24岁、25-59岁人口的失业率均上行了0.1个百分点,分别录得14.3%和4.3%。而16-24岁人口是刚刚走进就业市场的年轻人群,他们一方面消费能力强,一方面就业经验较少。而青年人群也是消费信贷的主流用户。

更为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信心下降,消费自然更加理性。

根据央行2021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对收入的信心有所下滑,三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49.7%,较二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居民对收入不乐观,在消费上自然也会更加谨慎,选择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为24.1%,较上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15.1%,两年平均增速3.7%,较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差距。10月份以来,全国多地疫情又出现抬头趋势,防控再次收紧,未来消费复苏仍面临较大压力。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2022 年,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收入增速恢复较慢,预防性储蓄动机依然较强,消费倾向将继续低于疫情前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一万美元,随着共同富裕的推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扩大,消费发展潜力可期,随着市场规范及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高,我国信用卡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12月16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有借有还、理性投资、风险为本,既能促进物质富裕,也是精神富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大力培育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强化每一个公民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要增强居民和家庭的金融健康意识,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通过推进金融健康建设,优化居民和家庭的财务状况,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为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加强金融教育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筹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帮助老百姓“守住钱袋子”。

数字化转型期

数字金融时代,得账户者得天下,但是,近年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沉睡”的银行卡账户一直未能找到有效激活的办法。当前人均持有银行卡接近8张,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7张,可当你打开钱包或者手机APP时会发现,常常使用的可能只有一两个,闲置的银行账户背后是银行业务难以触及用户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提供更便捷安全的使用体验,银行卡账户“沉睡”率将更高。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指出,传统上,零售银行领域的客户忠诚度较高,但如今客户流失率正在升高,因为数字化技术和监管制度变化使客户更容易更换银行。

作为消费信贷的主力产品,信用卡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同业竞争仍旧激烈。但是在存量进展中,如何才能胜出?

《通知》要求,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发卡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银行应当合理设置单一客户的信用卡总授信额度上限,并纳入该客户在本机构的所有授信额度内实施统一管理;分期业务应当设置事前独立申请、审批等环节,不得与其他信用卡业务合同(协议)混同或捆绑签订等。

“当前,数字化转型大潮成为主流,信用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可以说这是一场生死突围战。市场形势倒逼银行数字化变革,又将反向助推各家银行的分化,执着于传统模式的低端业态必将遭到淘汰,只有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先于客户、先于同业转型的金融机构才能浴火重生,后续发展韧性更强。”中国民生银行副行长林云山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可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加之监管政策的密集调整,各家银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新兴科技与金融业务的创新融合中,普遍面临着数字化金融人才短缺、专业能力不精干、培育机制不健全的窘境。

2020年8月31日,中国银联联合多家商业银行、主流手机厂商、重点合作商户及支付机构,发布首款数字银行卡“银联无界卡”;2020年至今,中信银行布局手机终端,业内首发“中信银行 Huawei Card” 联名信用卡,结合华为场景和生态,打造全新数字信用卡;并与小米公司、中国银联合作发行中信银行小米联名信用卡·探索版首发上线,这是中信银行与智能手机头部公司合作发行的又一款“手机里的信用卡”产品。

然而,对于监管层而言,数字信用卡固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但消费者权益保护也不容忽视。《通知》要求银行应当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披露用卡风险、投诉渠道和解绑程序,并确保销售行为可回溯。应当强化客户数据安全管理,不得与违法违规进行数据处理的机构开展合作。要求银行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通知》第2.8条对销售回溯做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积极采取录音录像等措施完整客观记录和保存信用卡发卡业务办理、风险揭示、信息披露等重要销售环节信息,确保记录信息全面、准确、不可篡改和可回溯,并持续满足我国境内金融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司法机关调查取证的要求。记录信息应至少包括:信用卡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材料、与信用卡申请相关的财务状况、信贷记录、宣传销售文本、签署后的信用卡章程和领用合同(协议)、重要提示及确认信息等。记录的信息资料自与客户业务存续期结束后应当至少保存2年。

银行如何做到可回溯?这为金融科技机构提供了更多探索空间。

“中关村科金助力银行合规高效两手抓,目前,得助·AI可视化回溯方案已合作银行及保险机构近15家,其中超过3家通过了银保监会驻点检查。”来自中关村科金智能视频云事业部负责人夏溧表示,中关村科金已在合规科技的前端做出探索,推出“智能可回溯”综合方案,包含得助·AI可视化回溯和得助·AI智能视频云两大产品,融合AI人工智能、RTC实时音视频、PRA流程自动化等前沿科技,针对金融产品销售场景,提供更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在确保业务流程安全合规的同时,提升操作体验和服务满意度。

其中,得助·AI可视化回溯方案满足银行信用卡、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产品互联网销售可回溯管理需求。同时,可与银行业务系统进行快速对接,具备与管控销售风险相适应的技术支持能力,满足监管部门对可回溯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合规、高效、可靠的要求,同时也助力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