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的“塌房”与重建 | 2022新起点

陈白2021-12-29 19:04

 陈白/文 如果要评选2021年度公共事件的关键词,塌房应当入选前几名。

“塌房”源自一个网络表情包,在那个流传甚广的表情包中,有人看到远处房子塌了,跑去凑热闹,结果发现塌的是自家房子。后来这个词汇被粉丝群体借用,专门用来描述偶像的人设崩塌。

从年初的吴亦凡到年底的王力宏,偶像塌房就像是推动了多米诺骨牌,从顶流到优质偶像无一幸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把视野延展至商业领域,会发现过去这一年的商业新闻事件,用“塌房”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最新发生的“塌房”,是作为新经济模式直播电商毫无疑问的代言人,薇娅和她背后的千寻彻底消失在了互联网空间之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带货一姐,因为偷逃税事件遭遇监管部门的处罚。当然,在来自监管的重锤之前,市场就已经对于其足以反噬品牌和线下的垄断影响力产生质疑——欧莱雅的低价门事件仅仅是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不满的一角侧影。因为彼时的薇娅,已经绝不是以个人面目出现的网红,她身后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千寻公司。

印证她影响力的数据可以在2021年的“双十一”数据中找到。薇娅和李佳琦的单日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数千家上市公司的年度销售额——要知道,上市公司已经是中国实体经济中的拔尖者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但并非毫无踪迹。新经济偶像的“塌房”,薇娅并非是第一个。

我们把时间拉回至2020年的年末此刻,许多人可能还记得,一篇名为《互联网巨头正在抢夺菜贩们的生意》的爆款文章彼时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如今我们回头来看,尽管多有巧合,但公共舆论对互联网巨头和资本力量态度的彻底逆转,似乎正是发生在那以后。

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对于那些曾经让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互联网大公司来说,它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监管层面的反垄断重拳出击,在商业伦理层面,也同样遭遇了公共舆论的重新审视:算法、割据、996过劳死、裁员……每一个话题,对于这些企业家们来说,都是沉重的拷问。拷问出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趋势正在发生:比如曾经从机场书店到媒体头条无处不在的企业家马云失去消息;拼多多的黄铮、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纷纷退出了企业的1号位,如今阿里的张勇已经执掌“帝国”有年,京东的徐雷也接过了集团总裁的位置——创始人从峰顶消失,中国互联网公司几乎已经完成了代际的更替。

在商业世界,成长于过去模式创新红利的大公司们,正在集体面临塌房的危机。这当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从web1.0时代算起,这些互联网大公司们的年长者成立已经近20余年,年轻者也有近10年的发展历程。从前数字时代的创新者到如今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者,这些公司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们已经成为了毫无疑问的大公司,市值已经足以比肩全球一流企业;对于它们来说,也是时候需要承担作为社会主体对应的社会责任了。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不止是互联网公司,对于企业来说,这种拷问的力量正在变得日益精细且强大。作为新消费赛道上跑出的代表公司,三只松鼠本身是中国消费品模式重塑的典型案例。不过,他们在近期遭遇的“眯眯眼”争议无疑是这一部分企业过去一年身处环境变化的最好注脚:诞生于2019年国潮浪潮中的广告,三年之后使得这家新消费市值排名前列的上市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并且,可以预期的是,这种公共声誉的危机将直接影响企业品牌形象乃至产品的销售。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更多。

站在企业的应对策略层面,非市场战略需要被进一步强调。随着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于消费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保持敏锐的感知。正如上海市消保委在回应三只松鼠争议时指出,社会在发展,消费在迭代,商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契合消费者新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者建立文化与情感的共鸣。

如果我们把视野拉得更长一些,会发现如今我们的大公司们所遭遇的问题——垄断、超强度劳动、地域歧视等等,其实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们都曾经经历过。已经不复初创期的中国的大公司们,如今需要和那些经历过全球化风雨的跨国公司们一样,把对社会责任和社会创新的重视上升一个高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