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十大事件描绘2021曲线 A股2022“春季躁动”如何演绎?

梁冀2021-12-31 23:5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202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以整体走强收官。截至12月31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639.78点,涨0.57%;深证成指报14857.35点,涨0.41%;创业板指报3322.67点,微跌0.12点。时间线拉长,A股三大股指全年累计涨幅分别达到4.80%、2.67%和12.02%。这一年,股市投资者们是不是也斩获了这样幅度的收益增长呢?

回眸2021,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局地反复、能源供应紧张及部分行业下行影响,但受益于的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日益成熟的资本市场与卓有成效的政策调控,A股全年表现亮眼。截至12月31日收盘,沪深两市全年成交256.22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A股整体走强

Wind数据显示,至12月31日,A股总市值达到96.49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约12万亿元。

以市值计,贵州茅台(600519.SH)系唯一一家市值突破两万亿元关口的A股上市公司,工商银行(601398.SH)、宁德时代(300750.SZ)、招商银行(600036.SH)、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等6家上市公司市值突破万亿元,中国平安(601318.SH)、五粮液(000858.SZ)、中国石油(601857.SH)和中国银行(601988.SH)也跻身前十,市值均在8000亿元至9000亿元区间。

剔除新股后,以全年涨幅计,湖北宜化(000422.SZ)以565.94%的涨幅位居A股之首,联创股份(300343.SZ)、森特股份(603098.SH)、江特电机(002176.SZ)、九安医疗(002432.SZ)、*ST德新(603032.SH)和藏格矿业(000408.SZ)年内涨幅超过400%,*ST赫美(002356.SZ)、精功科技(002006.SZ)和*ST众泰(000980.SZ)涨幅也超过300%。

以全年跌幅计,中公教育(002607.SZ)以77.63%的跌幅熊冠A股,华夏幸福(600340.SH)和ST凯乐(600260.SH)跌幅也均超七成;*ST易见(600093.SH)、*ST金刚(300064.SZ)、康泰医学(300869.SZ)、中潜股份(300526.SZ)、ST天山(300313.SZ)、学大教育(000526.SZ)和*ST美尚(300495.SZ)等上市公司全年股价跌幅也超过60%。

分行业看,电力设备与有色金属年内涨幅分别高达47.86%和40.47%,煤炭、基础化工、钢铁和公用事业等涨幅也超过30%。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消费行业与新能源行业是2022年的投资主线。从大方向来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要实现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2022年新能源还有很大可能会继续表现,但是由于之前涨幅较大,所以波动可能会明显加大。

机构关注2022行情演绎

长江证券研究认为,春季躁动中市场风格表现,一是春季躁动的驱动力主要分为流动性驱动与经济景气度驱动。整体看,流动性驱动下小盘风格占优,经济景气度驱动下大盘风格占优。经济景气度驱动下春季躁动前后的风格延续性较强。由于企业盈利能力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改善,因而景气度驱动的风格容易贯穿春季躁动。二是春季躁动中的主线主要分为四类:1.通胀链;2政策刺激;3.科技周期;4.经济景气回升。三是“宽信用,稳增长”预期下,经济增速或逐步修复,周期金融或因其较高盈利能力成为主线;消费行业或因需求较为旺盛,同样有较高涨幅。

“指数预计难有强势表现,跨年躁动值得把握。”光大证券研究如此判断,2022年,基数效应导致的短期高增长将会过去,盈利增长将显著下行。流动性的边际宽松对于市场会有所支持,同时政策的落地也会提供一定的利好。大盘指数全年有可能前高后低。从盈利与政策两方面来看,明年上半年市场或许有更好的表现。预计政策部署或将前置,明年“春季躁动”可能提前启动。由于明年的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预计政策可能会较早发力,明年的春季躁动可能会提前启动,进而转变为“跨年躁动”。

在广发证券策略首席戴康看来,近期市场相对承压:拜登1.75万亿《重建美好未来法案》受挫约束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和22年中国新能源车出海预期、美国通胀依旧高位、全球疫情反复,近期国内政策未超预期,以及新能源车链条负面消息下跌导致市场情绪负反馈。我们判断当前A股仍是“可为阶段”。“可为阶段”也是逢低布局“春季躁动”的机会。近期投资者对“春季躁动”的关注度明显增加。经验数据显示:过去10多年“春季躁动”年年都有,大多在2月及以后才会结束,仅08/18/20年“春季躁动”在1月中下旬提前结束,均遭遇了重大“不确定性”事件冲击。我们判断当前“春季躁动”有支撑:“稳字当头”政策主线、MLF调降预期。

星石投资则分析认为,向后看,由于近期调整并非来自于对经济下行等基本面的担忧,跨年行情的整体趋势不改。

一方面,稳增长政策不断被确认。自中央经济会议定调“稳字当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各部门不断出台产业方面的稳增长措施。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要“用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工具,实施好即将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纲要”,要“补齐基础设施网络空白,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要“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工信部提出“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消费”。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并重,流动性仍有支撑。货币政策四季度例会要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今年以来首次突出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初步确认了后续总量政策的宽松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主要发力点仍在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结构性宽信用特征明显。

A股年度十大事件

一、北交所开市

2021年9月2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消息已经发布,资本市场为之一振。之后,北交所提速设立。A股因此形成了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新三板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同步推动注册制实施后,将有力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新股破发潮

10月22日至11月2日的8个交易日内,先后有中自科技(688737.SH)、可孚医疗(301087.SZ)、中科微至(688211.SH)、新锐股份(688257.SH)、戎美股份(301088.SZ)和成大生物(688739.SH)、深成交(301091.SZ)、C华兰(301093.SZ)以及C争光(301092.SZ)9只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占到同期新股数量近一半,A股“新股不败”神话破灭。从博弈回归到价值,A股打新逻辑正在重塑过程中。

三、“市值管理”灰幕

2021年9月24日,证监会通报叶飞因为涉嫌参与操纵多只股票,已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2021年5月,叶飞通过微博实名喊话中源家居管理层还清“市值管理”尾款,并在此后陆续爆料多家公司。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为核心的市值管理,在近年来常常变形为上市公司、掮客、机构等资金方的“合作利器”,以此为旗号,配合股东减持和管理层的一些股权激励,从事涉嫌虚假投诉、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

四、“双减”政策下资本退潮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学科类上市公司股价应声大跌,资本自此从教培领域退潮。

五、中概股回流

12月3日,身陷网络安全审查风波的滴滴(DIDI)宣布启动在纽交所的退市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中国监管层近来明显提升了对于数据出境风险的关切,美国监管层也加大了对包括中概股公司在内的美股上市公司的信披要求。境内经营、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在压力下回流港股。

六、恒大债务危机

由恒大地产商票、理财违约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已经影响到了中国恒大(3333.HK)业务开展。部分地产项目、汽车空间生活配套等停工,各个业务版块日常运作、员工工资支付等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监管层表示,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七、首起特别代表人诉讼案

11月12日,广州中院对康美药业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依法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决康美药业因年报等虚假陈述侵权赔偿证券投资者损失24.59亿元,原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及5名直接责任人员、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及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全部连带赔偿责任,13名相关责任人员按过错程度承担部分连带赔偿责任。此为A股市场首起特别代表人诉讼案。

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年底结束,后来延长至2021年年底正式结束。根据新规,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向客户承诺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要求打破刚性兑付。2020年以来,曾经坐拥中国资产管理规模第二大的信托业,掀起了融资类信托持续压降的风暴,并开启了非标转标的转型之路。

九、保供之战

2021年9月,一场不期而至的限电风潮在各地蔓延。一些地方仍在陆续出台限电措施,不断扩大限电范围。与往年夏季用电高峰时期,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对具体行业企业采取错峰用电政策不同,此番地方限电潮无论是发端时机、推进节奏、实施结果、限电影响均大不相同,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受到影响。“能耗双控”“保供之战”成为事件关键词。

十、“芯慌”

始于2020年四季度的芯片短缺令各行业慌乱。8月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称,针对汽车芯片市场哄抬炒作、价格高企等突出问题,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根据价格监测和举报线索,对涉嫌哄抬价格的汽车芯片经销企业立案调查。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关注芯片等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资本市场上,半导体等芯片概念股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板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记者
关注券商、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动态,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撰写原创新闻。
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liangj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