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将ESG与养老金融高度融合,从“生存型养老”向“生活型养老”跨越

汪青2022-01-14 20:48

图片来自网络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未来我们养老究竟靠什么?”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看来,只有将ESG投资理念和养老金融高度结合起来,才能够完善养老金融体系的实现路径,进一步缓解夕阳焦虑,实现人从基础的“生存型养老”到高质量、体面的“生活型养老”的跨越。

“ESG的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普及,未来也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金。ESG与养老金融理念相融合,是一个战略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更是一个可持续性投资。”汪泓说。

养老与金融的关系

在汪泓看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是保基本,属于“生存型养老”范畴。而想要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体面,则需要第二、三支柱这种高质量、体面的“生活型养老”的资产配置。

谈及养老金融的三次分配问题,汪泓认为,一次分配是保基本,以效率为主同时兼顾公平性;二次分配主要讲公平,所以体现在社会保险的内容之中;三次分配是一种扩大、扩展和提升,涉及到养老金融,即财富管理的过程,体现了一个长期可持续的投资理念。这种理念与ESG理念吻合,也是“共同富裕”目标中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内涵所在。

养老和金融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以上海为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上海同时也是老龄化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其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也相对较为完备。因此,汪泓认为,在上海更应该推动实施ESG与养老金融有机结合的进程和发展。

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推动和业内努力下,多类型金融机构将从其各自业务领域多维度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同时促进投资体系及投资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而增加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

十四五期间,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其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口已超过10亿,涉及70%以上人口,约有4.5万亿规模,是养老保险三支柱的“主力军”;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这部分人员约有3000万人,截至到2020年底,积累规模约为2.2万亿。

汪泓对此表示,在当下,企业的治理要充分考虑企业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实践。“社会养老体系的三支柱,完全可以在ESG理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央提出,在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发展过程中,要加大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投入,加大个人积累养老金保障,推进个人账户建立,为此还推出一系列减税政策支持。汪泓表示,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养老体系现状是二、三支柱不够壮大。但随着各种金融机构的参与、政策制度的保障及ESG体系的建立,第三支柱比例将会大幅度提升。

汪泓指出,纵观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历经了百年养老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养老保险体系第二、三支柱的占比非常高。而中国仍为“一支独大”,企业年金和商业年金尚为短板。针对这一问题,她建议可以采取引导型、半强制型、默许制等制度。譬如,建议年轻人自工作之日起就将其工资的5%-10%,纳入个人养老账户中长期投资,为个人将来体面的生活和养老,增加制度性的追踪和投资性保障。

当前,人社部专门建立个人账户,将个人账户和商业银行结合,进行封闭式管理,确保资金账户权益的信息完整性和私密性。同时,相关金融机构也开始推出针对养老保障的各类自由投资组合——如理财、保险、基金、存款等。

汪泓表示,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应该准确了解和认识金融机构推出的新型养老产品,选择正规机构,交由专业投资经理和委托人打理和运作。从产品供给来看,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完善存款产品体系,提供不同期限结构的定期存款产品,提供风险可控、净值稳定、投资策略灵活多样的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需求目标。

ESG投资体系与养老金融相辅相成

在汪泓看来,养老金融和ESG投资理念相辅相成。首先,ESG理念是大概念,它着眼于长期投资周期,关系到环境、社会和公司的治理。而养老金融、养老金的资金属性同样具备长期属性,养老金融的投资涵盖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典型的代际投资。

其次,两者均厌恶风险,预期追求持续低波动的正向收益。

“三是公共属性。ESG所倡导的三个组成部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能力或治理体系,整体而言是一个有机循环的过程,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养老金受益人也将从中获益。第四是长期收益性,ESG和养老金融通过长期投资周期和低风险波段,有较高概率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汪泓进一步指出。

实际上,ESG投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很普及,未来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在养老金融领域长期投资并受益。在这个理念下,中国的ESG投资正在蓬勃发展。有数据显示,绿色信贷的额度已经超过11万亿,绿色债券的发行已经超过1万多亿,绿色产业基金的实际出资规模已达千亿元,这些重大产业、重大基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ESG体系的评价数据已经得到了重要的评价机构和评价指数的认定。同时,各金融机构(证券、银行、保险)也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方面加大步伐,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重大设施以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投资。主权基金也纷纷将ESG因素作为选聘股票管理人的标准之一,衡量其调控风险的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尽管ESG这一理念从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资管行业的一种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但其在中国才刚刚流行。汪泓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逆全球化潮流暗涌,是21世纪所面临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危机。对中国来说,从“双碳”政策和“双循环”政策中找到新的ESG投资发展空间,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根据ESG投资理念具有权威代表性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官网数据显示,自2006年该机构成立以来,签约机构数量已由最初的63家增加至2020年的3038家,管理资产的总值从6.5万亿美元增加到103万亿美元。

在全球ESG市场来看,欧美国家仍是主力,ESG相关基金数量占比之和达到86.4%,规模总占比更是高达95.6%以上。在中国,公募基金已逐渐成为ESG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也有68家机构加入UN PRI,其中公募基金20家。市场上聚焦ESG的公募基金至今已达到270只,管理规模超过2500亿,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随着ESG投资速度的增快,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投资增加,其对这些国家的道路、港口、高速公路等重大基建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汪泓表示,建立ESG投资评价体系,一是要强调环境责任,包括投资的强度和效率、环保程度、目标和责任以及对环保负面事件的处理等;二是要关于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发展及多元化,还要关注供应链及客户利益。上市公司不仅要对股东、员工负责,还要对社会、股民负责;当然还要强调公司治理体系和责任,包括商业道德和整个董事和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水平,公司的战略和绩效,股东的利益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形成一个对ESG投资的全方位评价。

实现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下,ESG投资已成为国际养老金的共识,自2006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发布以来,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已纷纷签署并建立养老金与ESG的投资框架。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研究,2020年包括养老金在内的全球机构投资者的ESG投资规模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汪泓建议,养老金管理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应该积极地融入ESG理念,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商业道德有机结合。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具备实施ESG投资理念的天然基础;第二支柱突出ESG理念有助于引导改变当前因考核制度所带来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错位的问题;ESG投资对于尚处于探索中的第三支柱扩大投资产品、投资规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或可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突破口。

“ESG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改善ESG投资生态环境需要监管部门、行业、机构等积极地参与进来。”

汪泓最后强调,ESG投资理念与养老金融的结合,是一个战略投资,是一个长期投资,更是一个可持续性投资,也是实现养老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把ESG投资理念和养老金融高度结合起来,能够完善养老金融体系的实现路径,进一步缓解夕阳焦虑,实现从基础的“生存型养老”到高质量的“生活型养老”的跨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东新闻中心
主要关注金融领域,重点报道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gq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