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敬琏老师交往的几个片段

许斌2022-01-24 14:21

中欧经济学教授聚会,2014年5月14日。左起:许斌、许小年、吴敬琏、朱天、蔡江南、胡光宙。  作者/供图

许斌/文 我称呼吴敬琏为“吴老师”而不是“吴老”,有两个理由。首先,在我眼里,吴老师一点都不老,永远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超过我们所有人,毫无老相。其次,我是吴老师的晚辈,而且根据我的计算,我只晚了一辈,所以我还是将“吴老”这个称呼留给我的后辈吧。当然这是玩笑话,无论长幼,大家都尊称吴敬琏教授为吴老,我采用吴老师这个称呼是有私心的,我想和大家不一样,想要表示我和吴老师的关系更亲近些哈。

我比吴老师小35岁。我俩都曾在复旦大学学习经济学,尽管毕业时间相距了32年。吴老师是中欧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87年筹备中欧管理中心CEMI(成立于1989年,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前身)时就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而且是唯一的中方委员。而我是在2004年加入中欧的,比吴老师晚了整整17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都是吴老师的晚辈,而且是“血缘关系”很近的晚辈。我还计算出我只比吴老师晚一辈,计算过程在未公开发表的附件(unpublishedappendix),需要者可向我索取(不要太当真喔)。

从我加入中欧成为吴老师的同事算起,也已有17个年头了。1月24日是吴老师的生日,下面我抽取我与吴老师交往中的几个片段略作介绍,作为献给我敬爱的吴敬琏老师92寿辰的贺礼。


片段1:偷师学艺


我第一次到中欧访问是在2003年的秋天。那年年初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美国经济年会上,我偶遇张维炯老师,他得知我将休学术假,就盛情邀请我访问中欧。于是我在那年9月踏进了美丽的中欧校园,为MBA开了一门选修课,教了2002级和2003级两个班。在结束了中欧的半年访问后,我去了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访问了半年。我在2004年9月加入了中欧,成为中欧当时为数不多的全职教授之一。2004年是中欧教授招聘的丰收年,收获了“中欧三许”(许小年、许定波和我)、丁远、张逸民等生力军。

吴敬琏是中欧最受尊敬的老师。那时中欧红枫路校门口的收发室有许多报刊杂志供教授和员工取阅。我珍藏了2004年11月18日的《外滩画报》,封面报道便是关于中欧的十年故事。这期画报用了两个整版刊发了对吴敬琏的采访,标题为“吴敬琏:我中欧积极分子”。这篇采访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位于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红枫路,1999年,校区落成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上课时就住在400多米远的盈标酒店。这400米路,75岁的吴敬琏已经走了5年了。

当年访问中欧的教授们大多住在盈标酒店,这段400米的路,丁远、定波和我都曾走过,但我们肯定没有吴老师走的次数多。在那次采访中,吴敬琏提到了他在中欧开设中国经济这门课的“初心”:

包括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还有政府局长这一级的干部,他们对中国经济体制也没有完全弄清楚,所以我向校方建议,开设“中国经济”这门课。校方就说,那就是你了,你正合适。

2003年在中欧访问时,我给MBA上的是英文的“国际金融”选修课,课评还不错(4.5左右,5分满分),但我在教EMBA课程时却遭遇了滑铁卢,我自以为傲的“学术范”风格不受欢迎。当时我很苦恼。我一贯认为讲课也好,论坛发言也罢,都必须遵守“学术纪律性”。但我也意识到,如果讲课内容不接地气,那么效果会很差。在中欧课堂上怎么教经济学呢?我想到了吴敬琏和许小年这两位中欧的教学大师,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学课程这么受中欧学生的欢迎呢?于是我开始“偷师”,悄悄地琢磨他们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吴老师和小年都能非常好地将学术内容与现实世界联结起来。这种联结不是肤浅地在课程中加几个案例,而是需要提炼出学术精华并以此启迪学员们对现实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我将这种风格称为“思想范”。要想在中欧将经济学课程讲得引人入胜,必须是“思想范”。而要有“思想范”,就必须既要有思想,又要善于传递思想。

我在中欧的最初十年与吴敬琏老师的私交并不多,但从他那里“偷学”了很多。吴老师平易近人,这点很符合像我这样的“留洋派”的品味。真正的大咖一定是不摆谱的,而摆谱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大咖。无论是谁,只要一摆谱,在我心里就掉价了。在和吴老师做中欧同事的这些年间,我们几个海归经济学教授和吴老师的关系可以用“岁月静好、润物无声”来形容。吴老师和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吴老师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吴老师就是一根标杆,无论他人在或不在中欧,这根标杆永远树立在中欧的经济学领域上。


片段2:薪火相传


2009年、2010年和2014年,我连续三次获得中欧优秀教师奖(当时规定六年内只能拿三次,我是顶格拿奖),表明我已初步掌握了吴老师的“思想范”授课风格,偷师成功!此时学院开始让我在各种论坛上亮相。2013年12月11日,我竟然和吴老师一起登上了央视财经论坛!对我而言,那是一次非常震撼的经历。我坐在主席台上,眼前观众黑压压一片,但因为照射在脸上的强光,我完全看不清观众的脸。记得当时心跳加剧,头脑空白。我偷偷看了一眼吴老师,他稳稳地坐在那里,仿佛坐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无比自在。论坛开始后,主持人的火力集中在吴老身上(这里我必须称一声吴老!),因为大家都是奔着吴老来的。我人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定海神针,吴老师就是啊!那次经历让我对吴老师无比钦佩。吴老师久经沙场而处惊不乱,这不足为奇。让我惊奇的是83岁的吴老师对所有提问的回答都能举重若轻,字字珠玑,游刃有余,切中要害却毫无张扬,实乃中国经济学界第一高人是也!我自忖再努力修炼也炼不到吴老师的功力。由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吴老师的著作能一本接着一本地出,他的思想广度、深度和新鲜度能一直与时俱进。我感慨如果吴老师没有给历史耽误了20多年,那他的学术成就将会有多高啊!

2

2013年12月11日,央视财经论坛中欧专场嘉宾合影。左起:时任中欧院长朱晓明、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吴敬琏、马蔚华(时任中欧国际顾问委员会中方主席、原招商银行行长)、许斌、刘强东(京东创始人、中欧EMBA校友) 作者/供图

当然我也明白,吴老师的成就不仅源于天分,更来自勤奋。在吴晓波写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中,我读到了当时已年过半百(53岁)的吴敬琏在美国耶鲁大学的“补课”经历。书中写道:

吴敬琏只好从头开始,从本科生的普修课听起。在后来的日子里,吴敬琏度过了一生中最辛苦艰难的求知生活。他从非经济专业的经济学原理课程补起,循序而进,大量接触各种理论和新知识。好在他天资聪慧,特别善于融会贯通,语言和专业能力几乎日日进步,不久后就能够参与学术讨论了。那段时间,他的日常生活极端清苦和枯燥,很多时候吃的就是面条、清水熬白菜。他的老朋友周叔莲说,吴敬琏从耶鲁回来,头发都白了。

在我看来,吴老师一直保持着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吴老师在中欧的教学量之大让所有其他教授汗颜。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4-2014》记载:

中欧成立后,吴敬琏教授不顾年迈,奔波于京沪两地,坚持为中欧学生上课达20年之久。EMBA课程对体力的挑战最大,连续4天,每天8小时的讲课,对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而言绝非轻松,但吴敬琏教授风雨无阻,坚守自己的“阵地”。吴敬琏教授也时常被学生包围,求教或索要签名,到了夜晚,吴敬琏教授依然会在办公室工作。学院考虑他年事已高,曾几次与他商量减少授课量,但他却一直没有答应,直到2009年才做了一些变动。

我查了一下,吴老师在中欧的最后一次《中国经济改革》课程,是在2017年春给MBA2018届学生讲授的。此后吴老师算是退出了第一线。2018年9月27日,中欧聘任吴敬琏为中欧终身荣誉教授。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上,我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吴老和我在中欧的办公室离得很近。每次他来办公室时,应该是他给学生上课的日子。我观察到他总是会打印不少资料做研究,他对国际上经济学的前沿问题特别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当了解。吴老将在中欧工作的报酬捐给了学院,学院用这笔钱在2015年创建了吴敬琏经济学教席,我非常荣幸地被授予了这个教席。许多在2015年之前和之后都听过我的课的学生告诉我,现在我的讲课水平大涨。我心里知道,这完全是“吴老效应”的结果。讲玄一点是吴老附身,讲俗一点是我必须对得起这顶帽子。祝愿吴老健康长寿,继续做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1825013601

首届经济学研讨会暨吴敬琏教授87华诞学术庆典   作者/供图

 

2017年5月23日,中欧举办了首届经济学研讨会暨吴敬琏教授87华诞学术庆典,钱颖一、余永定、许成钢、许小年等中国经济学界的实力派学者悉数参加。身为吴敬琏教席教授,我主动承担了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亲自挑选了赠送给吴老师的礼物,并代表学院亲手将礼物交到了我敬爱的吴敬琏老师手里。在交接礼物时我心潮澎湃,感觉吴老师在接过礼物的同时也将他在中欧所开创的事业交棒给了我们这一辈。

 

吴老师嘱咐要继续开设中国经济这门课,我一直记在心上。在吴老师退居二线的第一年,我携巫和懋、车嘉华两位教授为MBA2019届学生讲授了吴老师曾教了20多年的MBA中国经济课程,教材用的是吴老师《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英文版。同年我携巫和懋、朱天两位教授为GlobalEMBA首次开设了中国经济课程,该课程后来由我和小巫(巫厚玮)教授合上,甚获好评。我们几位经济学教授还为EMBA学员讲授中国与全球经济这门必修课。作为中欧负责研究的副教务长,我在2020年完成了在中欧创建研究领域的工作,其中一个是“中国与世界”研究领域,目前由车嘉华教授担任领域主任。在我做所有这些工作时,我的耳边仿佛一直都有吴老师的鞭策鼓励之声。

片段3:终身之师


4

中欧商学院官网


曾有一位中欧同事跟我说,每次她打开中欧官网看到(年轻的)吴敬琏和(年轻的)我在一起的照片时,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她看到了“传承”。对我而言,能每时每刻和吴老师在一起,尽管是在虚拟世界的网页上,我都倍感荣幸。

我视吴敬琏老师为终身之师。首先是吴老师的风骨,我要追随他的正直和良心。其次是吴老师的待人,我要学习他的温文尔雅和不卑不亢。当然还有吴老师的学问,我要努力像他那样永远怀着追求真理之心,永远奔跑在求知求真的路上。我知道我跑得再快也赶不上吴老师的脚步。但我能清晰地看见吴老师所化身的那根伟岸挺拔的标杆,它就树立在我的前方,指引着我的前程。

敬爱的吴敬琏老师,您的92华诞是您又翻过了充实人生的一页,是您又展开了充实人生的新的一页。我祝愿您的生命之树常青长青,我坚信您的思想和精神将薪火相传。人生旅途中有遇到您,何其幸也!中欧的奠基和发展有您的加持,何其幸也!中国经济学界有您这位良心之师,何其幸也!

(作者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吴敬琏经济学教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