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刘鹏2022-03-04 15:4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鹏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2021年9月27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擘画出一张“人才发展三步走”的清晰路线图。

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刘晓静带来了一份“经济文化大省要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的建议。

liuxiaojing

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在刘晓静看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既是重在建设的过程,也是人才中心逐步转移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自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特别是20世纪的美国,集聚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顶尖发明家,全球近70%的诺贝尔奖、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产自美国,美国还集聚了占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这些与美国自19世纪后30多年起社会相对稳定,工业迅猛发展、创新氛围浓厚的内部发展环境,以及形成的全球领先的经济实力是相对应的。美国大学的实力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世界一流大学的前20名中十几所是美国大学,前100名中美国共占了30%左右,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培养了本国公民,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良好人才科研和生活条件,也大量吸引了世界各国优秀人才。

刘晓静认为,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思路,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人才引育效果显著。相关数据显示,新时代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持续升温,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2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550.4万人增长到7839.8万人,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

但是,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在人才队伍结构、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某些领域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没有扭转;“五唯”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入了深水期……这些都是长期存在的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的难点、堵点问题。

刘晓静认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杜绝资源和人才浪费。我国各地、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但在把我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统筹安排,各有分工、各具特色,经济文化大省(市)强省(市)要承担更多责任。要完整人才工作实践逻辑,处理好人才引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引育相济,互为依托。

刘晓静1

山东要迎头赶上

为此,她对于人才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刘晓静表示,身为来自山东教育和文化艺术界的代表,我一是关注山东省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二是关心艺术、体育事业创新发展。

第一、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山东应抓住战略机遇期,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先进行战略布局,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工作中迎头赶上,发挥应有作用。

在前不久教育部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全国共147所高校入围,山东省除山东大学新增两个学科外,无新增高校和学科,入围高校数量还达不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在经济总量前三省份中,广东7所,江苏16所,山东只有3所,而这3所高校中,代表学科国际水平的ESI全球千分之一学科主要集中在山东大学。现实是,山东省人口居全国第二,但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偏少,这使教育人口流失成为必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面临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山东省及驻鲁高校的政策和现实扶持力度,推进省内“冲一流”高校进入尽快内涵发展、创建一流的健康轨道,切实做强“强特色”高校,改变山东省名校强校(学科)数量与人口经济大省不匹配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推动校地校企实现融合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战略发展联盟、双创和创新转化平台,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转化经纪人,解决信息不对称、价值趋向不一致的问题,携手建设一支经济文化强省所需的、质与量俱佳的人才队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最终形成名校名城共襄共促共耀的良好局面。

第二、综合考虑山东省实际,可以在济南、青岛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争取形成聚集全球某些领域代表性人才的重要高地,成为我国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艺术体育事业上,刘晓静建议,要高度重视艺术体育人才工作,创新我国艺体人才引育模式。不能仅把艺术和体育当做国家或地方的门面及社会的妆点,它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文体活动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激励着民族斗志。

在刘晓静看来,美是相通的,好的物质产品也一定蕴含着美。一般而言,高层次人才对艺术的追求也是高质量的,艺术不仅是人才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会成为创新的触发因素。山东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留住山东省培养的艺术人才和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高水平艺术人才都作为责无旁贷的工作,通过加大艺术人才引育力度,壮大山东省艺术创作、表演人才队伍,产出更多艺术精品,带动群众性艺术活动上水平、上层次。

刘晓静建议尽快把体育人才培养切实纳入普通学校教育范畴,一方面以此补全“五育并举”的短板,使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更广泛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校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来解决体育人口缺少、来源渠道单一、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层次低、精神生活贫乏、价值追求片面等问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