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防疫当与时俱进

言咏2022-03-17 16:15

言咏/文 国家卫健委3月15日发布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有两个重要变化:其一,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轻症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再要求收治入院。其二,放宽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的标准,放宽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后健康监测的标准。此前,卫健委刚刚批准的“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也被作为“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写入新版诊疗方案中。

两天之后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表示,新版诊疗方案是一次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调整,是新冠肺炎疫情诊疗领域迈出的一大步,整个抗疫过程中迈出的一小步。

我们乐见这种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改变。3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陡然严峻,3月1日至3月14日的半个月里,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1.5万例,波及28个省份。吉林发生校内感染,单日新增感染者连续数日破千;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启动数轮全员核酸检测、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相当于为城市按下暂停键;上海因隔离酒店的疏漏而“破防”,这座精准防疫的表率城市,也扩大了管控面积,加码了管控措施。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奥密克戎毒株传染快、症状轻甚至无症状,极易形成隐匿传播,稍有疏慢即陷被动。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要面临的现实环境。如果说在过去两年多里,我们依靠精准防控,极成功地控制了疫情同时也最大限度平衡了民生需求,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否需要因时而变的调整。在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在守住疫情不出现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上,直面奥密克戎的特性,如何更科学地利用医疗资源,保障它不被挤兑,让新冠病毒感染者和常规医疗需求者都病有所治?如何在病毒传播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探索让隔离人员和康复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的途径?

新版诊疗方案正是从医疗专业层面回应了这些问题,这是以科学循证为依据的调整。鉴于奥密克戎导致轻症和无症状感染的比例极高,分类收治将极大释放医疗资源,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保障。对出院标准的放宽也将达到同样的效果,已有大量科学数据证明,这种标准下调并不增加防控风险。对解除隔离人员和出院康复者的管控调整亦是如此,原先出院后还需14天隔离及健康监测,现在只需7天居家监测,这对他们更快重返原有生活轨迹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张文宏在最新一篇文章里这么说。的确如此,这也是我们要因时而变的一个方面。在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之下,国内出现疫情的散发与反复是大概率事件。从公众的角度,要科学认识病毒,避免出现非理性恐慌。此次吉林高校聚集性疫情中,学生呈现出的崩溃式恐慌固然与校方处置不当、心理干预不到位以及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本能反应有关,但也从一个切口反映了对新冠病毒的风险科普还有待加强。认识到普通人群感染奥密克戎后以轻症为主,危及生命的风险极低,并不意味着防疫就可以“躺平”——毕竟,社会中还有高风险的老龄人、基础疾病患者,防疫是要整体通盘考虑的。但是,消除社会的非理性恐惧,能帮助我们在真正与病毒交锋时保持从容,也能帮助新冠病毒感染者打消“病耻感”,解除心理负担,更好地回归社会。

在疫情严峻复杂的当下,各地的防控政策可能会因需而升级加码,这是对国民健康的守卫。但我们依然要强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政策,其背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对法治底线的守卫不能丢失。防控疫情和守护民生之间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量化的标准,不同城市的现实条件不同,选择的平衡点也不同,但好的政策,一定是有温度,尊重人,彰显担当和智慧的,其落地实施也一定不是刻板的、机械的,甚至官僚的。

张文宏说这波疫情不是漫长冬天的开始,而是“倒春寒”。当我们在疫苗保护、治疗能力、医疗资源三个方面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后,我们有理由期待真正春天的到来。莺飞草长,山花烂漫——抗疫本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