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两头热”背后:供需错配 结构性失业依然存在

田进2022-04-02 09:4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金三银四”招聘季已拉开大幕,从企业到高校,都不愿错过这场演出。

“以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年毕业生有200多人。春秋招季节,会有三四十家企业找到我们表示想多要几个人。这些企业多是连锁的幼儿园或者是早教机构。为抓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我们学院每年也会联系相关就业单位,并从老师到学生层层推”,北京一家高等职业院校的儿童教育学院院长陈琳表示。

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两头热的另一面,许多高等院校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表示,因为我们的毕业生起步很高,很多学生对工作会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挑地域、挑公司类型。同时让我们头疼的是,企业更想要毕业生即招即用,这并不现实,大学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于是双方形成一个供需错位。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截至目前,智联已与2499所院校开展就业协作,覆盖了全部双一流院校。我们观察到,“结构性失业”现象的确存在。一方面,财会、法律等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求职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高技术行业招不到具备相应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形成了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错配。

将这些故事聚拢,镜头拉长,即是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的毕业生将面临的就业现实。

近几年,“稳就业”被政策层面频频提及。3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每所新建高校书记(校长、院长)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

校企合作两头热

从2020年开始,众合云科便主动与不同高等院校寻求合作。“从公司业务角度出发”成为寻求合作最大的动力。

以众合云科Tax100与北京物资学院的合作为例,众合云科内容运营经理李威表示:“2021年4月,部门上线新功能模块,模块需要大量专业财税员工参与做内容积累。因此我们主动找到北京物资学院的会计学院院长张军寻求合作。并且,学生来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教授他们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去适应内容变现等。当他们毕业后,可以实现即招即用,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

在合作沟通过程中,李威发现学院对于合作也很积极。“张院长愿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企业合作从而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偏实践,整体培养方案中更希望学生能够尽快的去适应职场环境。”

在合作内容方面,众合云科会定期前往北京物资学院进行宣讲以及开展线下公开课,公开课内容包括:学校理论知识与实操差异、行业企业特点等。同时,北京物资学院会计专业每年会从学生自主意愿出发协助招募10—20位学生前往众合云科实习。

在每年上百场高校专场招聘活动中,科锐国际职业教育中心负责人齐维娜发现,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层次更深、合作范围更广、合作项目针对性更强。合作层次上,从以前的战略合作、人才招聘合作转变为专业共建,横向课题,实习实践基地等更深层次合作;合作范围上,从课程合作、科研合作、人才合作扩展到企业高校政府三方合作等多种创新模式。

职业学校方面,陈琳用“两头热”来形容近些年兴起的校企合作。她表示:“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于校企合作积极性非常高。早教机构的师资流动性大,他们希望能够有优秀师资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品牌;另一方面,为解决学生就业以及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平台,儿童教育学院也愿意和他们合作。”

当前,陈琳所在的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须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毕业后可通过编制考试进入公办幼儿园,也可进入早教、儿童康复等机构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5%,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平均薪资在八千元以上。

校企合作两热的背景下,陈琳却没办法决定学生的就业方向,这也成为校企合作中的隐患。

“现在的孩子顾虑比较多。学院和早教机构等单位联合培养的学生,总会有个别学生会在与合作单位签工作合同后毁约回家考编。我们也不能干涉学生的就业选择。学前专业毕业生基本不愁找工作,目前首选是回到家乡考幼儿园教师编制,虽然工资相对少,但福利待遇好且离家近,紧接着才是与学院合作的连锁机构”,陈琳表示。

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窘境相比,家政等专业正在面临“市场热而学校冷”的局面。

陈琳表示:“以学院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虽然家政行业员工需求非常大,但在实际办学中可以发现,因为家政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认同感等因素,报名家政服务专业的学生特别少。与此同时,家政服务专业的教学成本也特别高,涉及老人、儿童、病人照护以及各种家务清洁,这些模块需要学校去配齐各方面师资资源,还需要设置实训室以及各种耗材。最终,学院的家政专业转变成只招专业方向为婴幼儿照护的学生。”

早教、家政等行业企业“一工难求”也反映在行业人才供需数据上。2020年58同城发布的《家政服务行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家政行业工作人数超3000万人,预计2022年将达到4000万人。不过这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家政服务的供需缺口高达3000万人。

广西驻广州办事处合作交流处处长覃焕焱表示:“从广西前往广东的年轻务工人员,一般都有职业教育背景,会1—2门手艺。因此心态上比较心高气傲。即使家政等服务行业工资可更高,但他们依然对这些职业的认可度不强,以当产业工人为荣,特别倾向于进科技型企业。因此,服装厂、制鞋厂在广东特别难招工,尤其难招年轻工人。”

高等院校的烦恼

每年暑假,在湖南大学从事精算教学已有30年的张琳都会走访于“北上广深”的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等各大保险公司总部。她说:“这些年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去了解市场中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更好适应行业的发展。”

在走访中,张琳发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人才供给之间开始出现供需错配。

张琳表示:“相比职业院校,大学教育更注重让学生掌握最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其综合性素质。但有时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去给应届生进行职业性教育,想让应届生即招即用。比如精算专业,要求毕业生懂实务又要懂理论,同时还要精通各种统计软件的运用,这并不现实。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一时间不适应企业工作,企业也抱怨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企业工作’。”

作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鼎甲科技,他们也在人才招聘中感受着人才供需之间的错配。

每年春秋招季节,鼎甲科技都会派招聘团队去计算机专业排行前列的高校进行校招。招聘筛选过程包括:全英文笔试、上机考试以及总监面试。鼎甲科技常务总经理吕晓峰表示:“我们的容灾备份产品开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像开发应用软件,产品基本上是后端且比较偏底层的开发。知识结构上,也要求学生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因此,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学校积累的技能跟在实际商业环境下去开发所需要的技能还差很远。”

对于这样的供需错配,吕晓峰表示需要去理解。“计算机教学更多追求‘面’的广度而不是追求深度,学生一年要学习十几门课程,如果要往深处走还是需要靠自己摸索,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去研究操作系统源代码、数据库源代码的学生很少。因此,我们更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会花上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去培训,最终让他们成为业内高手并拥有特定技能。”

为改变这样的供需错配,张琳需要在走访过程中将行业最新变化带入到教学中。

张琳表示:“在公司走访过程中,也要求老师对新的行业技术运用有最基础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课堂上把企业变动与需求介绍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毕业进入公司后,能在短时间培训后即可适应企业工作要求,进一步深造时也不那么费劲。”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