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险企首席投资官把脉A股投资

姜鑫2022-04-02 11:3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地缘政治冲突、美联储加息、疫情发酵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全球金融市场,仍在“冲击波”中起伏。加之企业盈利周期下行、经济预期转弱等内在因素扰动,A股市场在阳春三月经历了巨大的震荡,投资者在急跌行情之后依然迷茫。

随着“3·16”金融委会议的召开,不确定性预期被回应,市场即刻反弹唱出“政策底”,俄乌新一轮谈判释放了双方谈判取得一致性进展的信号。A股到了加仓的时机了吗?

被看作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般存在的保险资金在年报披露的窗口期频频被“问道”权益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保险行业面临着保费增长乏力的艰难转型中,几家上市险企在利润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其动因之一就是投资收益的增长。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几家险企总投资收益接近6000亿,净投资收益均在4.38%以上。面对2021年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到2021年底,险资纷纷降低了权益投资的比例。

2022年一季度市场调整过后,增配似乎成了他们的共同选择。如何投?市场估值、风险几何?几家头部险企首席投资官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超预期波动

在俄乌冲突持续和国内疫情多地爆发的夹击中,A股进入了2022年的三月,没有春暖花开,而是市场的急剧杀跌,巨大的波动在3月14日、15日两天达到顶峰。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进行回应,对于预期稳定、重拾信心起到提振作用。

回顾这波行情,加之同一时期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少投资者直呼“活久见”。

在3月28日泰康资产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公司首席投资管邢怡表示市场的波动超过了预期,回顾近期的市场表现,邢怡认为,以俄乌战争为界,全球股票市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经历了两阶段变化:

年初至2月23日,即俄乌战争爆发前,美国通胀压力和联储紧缩预期是压制全球风险资产表现的核心因素。具体来看,A股和港股表现整体好于美股(上证指数累计回调4.1%,恒生指数微涨1.1%,标普500下跌11.3%),估值高位的科技成长品种均明显跑输(创业板指跌14.4%,恒生科技跌6.6%,纳斯达克指数跌16.7%)。

聚焦A股,一季度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叠加资金从高估值赛道股流出,造成交易结构调整,情绪面处于偏弱的状态,但市场总体还是展现了一定韧性,此时,市场表现与公司上年底判断一致。

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新的变化开始发生。这一重大风险性事件也接连对市场产生了影响。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避险情绪快速升温,进而原油和农产品价格冲高,中期通胀担忧发酵;随着战争的持续不见转折点,资金对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恐慌,引发阶段性的流动性冲击。

在这一期间,美股表现好于港股、A股(上证指数回调6.8%,恒生指数跌7.2%,标普500涨5.5%)。

3月14日-15日两天的时间内,A股下跌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许多投资者始料未及。上证指数两天急跌7.4%,报收3064点;恒生指数跌10.4%,恒生科技跌18.2%。多重利空因素叠加造成了这一急跌——5家中概股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暂定清单,中美脱钩的猜想促使外资大幅流出中国市场;国内疫情多地爆发、2月降息预期落空,市场情绪一度触及2018年中美摩擦的底部。

3月16日金融委会议针对焦点问题均予以了积极答复,政府反应非常敏捷,对于市场稳定和信心至关重要。上证指数随后连续三天上涨了6.1%,重新站上3250点,恒生指数上涨16.3%。“市场又以非常快的速度实现了一定修复,扛住了最大的压力测试。”邢怡表示。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管张涤同样认为,权益市场近期波动比较大,一方面由国内基本面预期偏弱、企业盈利增速周期下行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冲突也带来了投资风险偏好的下行。

加仓机会来了?

自2022年3月16日至3月31日收盘,上证指数累计上涨6.15%,北向资金也结束了大规模净流出状态,特别是在俄乌3月29日会谈并表示取得进展后,北向资金流入明显。

但在3月31日,A股并未展示出足够的韧性,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收于3252.2点,跌幅-0.44%。当外部局势迷雾渐薄,A股的加仓时机来了吗?

在中国人寿的业绩发布会上,张涤表示,在估值角度看,市场目前估值已经到了左侧加仓的条件。

张涤表示,“对于长期资金来说,权益市场长期向好的这个判断没有发生变化,它的长期配置价值也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看到市场在政策层面上是非常受呵护的,无论是国常会还是金融委都谈到了稳增长、稳预期这些政策,我们觉得这些政策会逐步落实,对于基本面会起到改善的作用。那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经过了前期的调整,权益的估值已经落到了长期中枢之下,配置价值慢慢显现,进行长期投资,在估值角度看已经达到了我们左侧加仓的条件了。”

3月28日召开的中国太保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司财务负责人兼总精算师张远瀚表示,目前中国太保权益类资产配置的比例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张远瀚认为,市场调整带来的更多是风险释放和长期投资价值的显现,作为长周期的险资,我们看到的是机会,是如何及时去把握。“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下,一季度国内资本市场难免承受了较大压力”。3月28日中国人保举办的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祝用这样谈及中国人保对资本市场的判断:展望后市,我们认为权益市场短期处于筑底阶段,但中长期配置价值已经凸显。短期来看,金融委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针对当前影响资本市场的重大问题予以明确回应,释放了积极信号,市场极度悲观预期正在逐步扭转,市场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中长期看,权益市场具备战略配置价值。”

短期控制仓位 长期看好

邢怡在谈及市场中短期展望时,用了“稳守期待”来形容市场目前的状态,在她看来,短期内区间震荡盘整的可能性较高,内外共振中大规模行情还在积蓄力量。诚然,金融委会议积极表态和A股偏低的估值位置,成为了后续市场走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也需要注意,在疫情侵扰和房地产风险出清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基本面依然面临内需不足的考验;俄乌局势的预判难度较大,实际演化路径及由其衍生的不确定性仍需要密切跟踪。

而谈及自己的操作策略时,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巍在中再集团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二级权益市场我们将强化风格组合的多元化的管理,加强市场回撤的风险管理。在把握基本面、主动寻找市场结构性机会的同时要保持耐心,综合权衡权益风险收益比。从短期来看,我们会严控仓位,均衡地配置。同时,在优选布局当中来挖掘配置性好的投资机会。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应该说估值上正逐步体现配置价值,我们将择优布局,来分享这些优质公司快速成长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中国平安则表示将采取双哑铃策略来面对市场的变化。该公司首席投资官邓斌在公司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称,平安采取比较稳健的双哑铃策略,第一个哑铃的一端是长久期利率债,使得中国平安现金流的匹配非常稳健。在哑铃的另一端是风险资产,包含不动产以及权益类资产。在风险资产里面又有一个小哑铃配置,一端是高分红的稳健型价值型投资,另一端是追求增长型的投资。综合来看,市场贝塔系数较低,相对而言市场风险较小。在邓斌看来,2022年初以来进入到一个价值投资、价值股占优的时期,抱团炒卖的趋势消失了,这对险资等长期投资者是利好的。

港股非常值得关注

3月10日,美国证监会(SEC)披露的包括五家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在内的初始退市风险名单的消息传出。虽然公告只是遵循了SEC在2021年底公布的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定稿,没有增量信息,但还是引爆了一些境外投资者关于中概股的情绪,中概股开始砸盘式下跌。与此同时,香港市场在经过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之后,成了不少中概股的第二上市地,双方的关联性大幅提高,也受到重创。数据显示,港股自2月24日后日趋明显的下跌再度被加速,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加速下探,恒生指数更是在3月15日突破2012年以来的低点。

经过半个多月的修复后,港股和美股的投资价值几何?

在谈及这一问题时,邢怡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在她看来,港股市场作为一个窗口市场,确实在过去好几年都经受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的港股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防御和配置价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具体来看,原因有三个:

第一,社会秩序、疫情、国际关系、监管,这些在过去几年分别压制市场的因素,目前的反应都比较充分了;第二,港股的估值达到了历史的低位;第三,监管政策从金融委会议开始逐渐边际转向。

需要注意的是,外资在港股流动性的占比偏高,一定程度掌握了定价权,其走势与海外市场呈现了较高的相关性,所以后续投资还需要着眼于美联储政策紧缩的节奏、以及海外股市表现。

美股方面,邢怡认为,美股在战争冲击和通胀压力下,保持了相当的韧性。而往后看,她认为美股配置价值今年可能会低于A股和港股,这与中美政策错位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加息缩表,还是会对美国经济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压力,进而推动供需平衡,压低通胀。因此,从预期的角度来看,对美股利润前景不能过分乐观,美股后市震荡的概率可能更大一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