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消费:从断舍离到囤货

谢楚楚2022-04-08 23:1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楚楚 接近晚上8点,北京东五环盒马鲜生东坝店,王明的购物篮里中,除了鸡胸肉、零添加食品和优质鲜拉面之外,剩下的一大袋泡面尤为显眼。他下一个搜索目标是速冻水饺。

显然,他在囤货。这与疫情不无关系。

几天前,一位在上海被封控管理的好友告诉他自己家中已近乎断粮。这刺激了王明。他用“防患于未然”解释了自己的囤粮行为,尽管他指着那袋泡面说:“我以前可是从来不吃泡面的。”王明刚刚辞掉了在广告行业的工作。

当多数人安然于疫情即将归向平稳的想法时,当下疫情的发展程度随即打破了那样的预期。现在他们正有意或无意地改变着生活节奏和消费行为,只为了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找到一个最佳的适应方式。

囤货与安心

可可对《断舍离》这本书印象深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认可并尝试执行其中传递的生活理念,但最近一段时间,她有意颠覆这种理念。

4月3日,上海浦西地区封控管理的第三天,可可在社交媒体个人账号写下:“这次疫情改变了我的很多想法,比如消费习惯:曾经,我在尽力靠近断舍离(认同但没有执行)。现在,吃一袋,囤三袋。”

她在上海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像大多数上海工作者一样,她每天靠咖啡“续命”,上海这次封控,她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就是没能把放在公司的挂耳咖啡拿回来。

在受封控管理的一天,她在家中找到了一袋刚刚到保质期的零食。她将那袋快过期的锅巴描述为“上天给我的礼物。”她说,以前受《断舍离》那本书影响,如果囤一些东西,过期了老不吃,感觉挺浪费的,但现在认为,如果有能力囤东西的时候,得赶紧囤,不吃不要紧,放在那安心。

被管控的一个月以来,她和父母在饭桌上讨论最多的是:“早知道,XXX就该多囤一点。”可可远在西安的朋友,听诉了她的经历后,也决定往冰箱囤积食物,以备不时之需,尽管此前西安疫情那位朋友都没囤积过食物。

可可是上海人,平时与父母住在一起,所以她对房、车等物件的追求没有那么执着。她过去总觉得,就算自己租房,同样能保证生活质量,也没有必要买车,外出旅游租车就行。但上海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让她觉得,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尤为重要。假设家里老人、小孩有突发情况,就能及时把他们送至医院救治。

这种物质安全感蔓延至了她的婚姻观。过去她并不认为结婚是一件必要的事,但现在觉得另一伴有必要存在,“两个人抢菜总比一个人强。”

活得更清晰

意美最近的生活状态正向“谨慎,节制,理性”靠近。

她和丈夫目前经营着一家茶馆工作室。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坚持高品质的茶具、茶叶选品标准。最近他们开始对此有所犹豫,“可能不会挑最贵的了,或者说不会经常买。”

疫情带来的不稳定,让她最开始妥协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但疫情直接影响着她日常经营流水的减少,“节约”这样的特点也开始渗透她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她最近把常常购买的40元/瓶纯酿有机酱油的预算砍半,降至约20元。她心想:“是不是纯酿的也可以,虽然不是有机的,但应该也还行吧?”她过去常买的牛排最近也很少买,改为素食偏多,而今年万元左右的瑜伽年卡也没有续上,以跑步、打球或者自己在家练习瑜伽等方式替代。“但凡不需要的,我现在就不买,或者是把家里多余的东西扔掉,当然一些比较新,以前我可能就放在小区楼下,谁喜欢就拿走,但现在会想,这个东西还是新的,把它放到闲鱼上,哪怕卖几十块也好。”意美说。

过去每个星期她会请小时工到家里打扫卫生,而这种临时性多少有点不稳定,直到她看中一家需要上万年费,品质有保障的家政服务品牌,但她依旧舍不得下手,“还是单次吧,虽然贵点,但我可以两周、三周叫一次,其他时间自己擦一擦就好。”

很多人用“高性价比”来形容这些转变,在意美看来,这是在逐渐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接下来,她和丈夫会把消费支出更多放在长期坚持的中医、茶艺学习和知识付费上,她希望能掌握一门技能工作到耄耋之年。

在被封控的日子里,可可有了顿悟,她突然能将身边所有的物质清晰地分为不同层次的需求,也逐渐看清最底层次的需求,“以前会觉得每天不喝咖啡就不行,后来发现半个月了,我也活得挺好,没什么大不了。”

守住最底层的需求

可可把学种菜列为了解封后的首要学习技能,她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农业才是社会运转的根本保障:曾经开咖啡店这种小布尔乔亚式的梦想,已经被种菜所取代。”她最近仔细打量过家里6平米左右大的阳台,认为它完全能承载抖音上教授的种菜方式。

像可可一样,不少人都在默默记录疫情在心中留下的波澜。尽管疫情已经第三年,但李木把对疫情的情绪积累到了最近才去释放。4月1日,他在社交媒体个人账号写道:“能很明显感觉到经济在颓废,人们消费观念在改变,没有必要消费的尽量不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疫情导致收入下降。”他在描述自己。

李木是广州一位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工作的外科医生,受疫情影响,他所在医院的病人出现了一定程度地下降,与此挂钩的,是他的收入,所以在消费支出上,他决定先稳一稳。“首先是那些大件的可能得放一放了,以前手机可能两年换一回,现在没那么强烈了,觉得能稍微用一下,其实也还好。”他已决定将此前提上日程的买房清单暂时搁置。面对经济形势不明朗,他不敢轻举妄动,只想着把钱紧紧拽在手中。

除了肉眼可见的大笔支出之外,李木也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过去他总会和女友一周外出就餐大约三四次。接下来,他打算继续把消费收紧一些,手上留点钱,最重要是把工作稳好。考虑到上海此次疫情现状,他很难不担心人口流动密集的广州也会陷入同样的僵局。

艾伦去年就把淘宝、京东等购物软件卸载了,只不过念及心爱的新款球鞋,他偶尔会把这些软件再下载回来,看看自己看中的球鞋有没有降价。现在,他买鞋需要再三考虑。他在深圳从事房地产工作,每月的收入有一部分要还在家乡购置新房的贷款。收入不稳定和房贷压力使他不得不尽量压缩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现在吃东西都下楼了,省点外卖钱”,未来,他只以存钱为主。

疫情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无法抹去的印记。青山资本的一份报告称,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经历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会让这一类人形成一些相似的价值取向或是生活习惯,也会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在消费上呈现共同的趋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明、可可、意美、李木、艾伦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文娱行业、文娱消费,聚焦市场动态和事件背后的人和故事。新闻线索可联系xiechuchu@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