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NGS检测行业规范化提升 《肿瘤二代测序临床报告解读共识》将于四月底发布

黄一帆2022-04-12 20:1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尽管基因检测已成为临床的标准动作,但作为新兴行业,国内肿瘤基因检测机构提供的二代测序(NGS)报告格式繁多,并未拥有统一的模版和解读。因此,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亟需提升。

4月12日,记者从燃石医学(BNR.US)了解到,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组织撰写的《肿瘤二代测序临床报告解读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将在4月底正式发布。

燃石医学方面表示,“共识的推出,意味着国内NGS行业标准化和肿瘤基因检测机构报告规范化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超过90%的中国医生需要NGS报告解读的支持

记者联系到了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吴一龙。吴一龙表示,“精准医学的前提就是精准检测,之前我们对二代测序达成了一定的标准化共识,但是如何准确地解读二代测序报告,在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为此,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组织撰写了《二代测序临床报告解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这也是国内医学界关于二代测序使用的首版指引。

2019年,作为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的吴一龙推动了上述工作。2019年,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共同发起了中国首个肿瘤NGS大规模调研。

《共识》的执笔组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张绪超告诉记者,“当时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30%的肿瘤医生已经开始每个月,至少做五次以上的NGS的检测。这个检测次数意味着,NGS检测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

据张绪超透露,据医生提供的反馈,上述NGS检测的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用药、跨适应症用药,或者是复发监测、疗效评估,帮助新的临床药物入组,或者是遗传筛查。同时,调研显示,中国超90%临床医生需要NGS报告解读支持。

“因为NGS报告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化检测的报告,它是一个系统工具的报告,而且覆盖了很多的临床肿瘤和基因组学和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所以这方面的支持需求比较大,也因此存在很多需要解读的需求。”张绪超向记者表示。

张绪超表示,“当时,我们发布指引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一本复杂的报告,帮助医生抓取关键的信息以服务临床。另外一方面减少或者规避过度解读基因组信息导致的潜在危害。”

行业规范化提升

2022年,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再次对《指引》进行迭代升级为《共识》,旨在进一步规范NGS报告解读方法。

张绪超告诉记者,“我们知道NGS报告它是一本厚厚的报告。很多医院和厂家提供的就是一本厚厚的本子。因此,在临床实践当中,医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在短时间内,如何判断这一份NGS报告的检测结果是否可靠。在这么多的内容当中,怎么能够获得最关键的精准信息。”

“因此,我们帮助医生梳理NGS报告的结构化,它的原则以及最关键的点。比如体细胞变异中关键的变异的证据在哪,能不能用于临床,如何指导应用于临床,以及对于耐药和初诊的时候如何去使用这些报告里的信息,我们都做了很多的规定,也包括了一些新出现的标签。”张绪超表示,上述原因是制定共识的初衷。

据了解,《共识》从临床靶点或驱动基因相关体细胞变异注释及解读、NGS报告解读及临床决策和可报告范围及质量控制3个方面对NGS临床报告解读作以规范。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上市以及NGS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仅仅使用DNA检测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的临床需求,《共识》增加了RNA测序的推荐,并纳入了融合变异、外显子跳读等变异形式的临床解读,对复杂变异形式提供解读指导,助力临床精准诊疗。此外,紧跟临床热点应用,《共识》增加了同源重组缺陷(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HRD)及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等相关解读内容。

燃石医学CEO汉雨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燃石一直在致力于做院内,其实就是在院内搭建平台,做NGS检测。在几年前,院内做NGS检测是非常有挑战的。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多个NGS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以及NGS检测各流程都实现了全自动仪器代替手工操作,上述改变极大地释放了人力、降低了操作难度并保证了质量,使我们可以帮助更多肿瘤患者在医院的检测科室完成NGS检测。”

汉雨生表示,NGS检测处于市场推广的成长期,尚未进入成熟期。目前NGS检测成本需要下降,目前NGS总体物料成本处于较高状态。不过,随着一批测序设备企业的核心专利将在今年和明年过期,随着更多玩家进入测序仪行业,NGS检测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和资本市场中所发生的好玩的事,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对已知事物挖掘未知面。
关注领域:上市公司、券商、新三板。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