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得——写在经济观察报的21年

文钊2022-04-16 07:30

文钊/文 那个四月,心情和阳光一样灿烂。当我们在第一份清样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也就签署了一份不可撤销的承诺书。理性、建设性写在橙色新闻纸的报头上。我们记得,因为这是承诺的开始。

这个四月,世界困在疫情中。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虽然我们一直说,人类在跌跌撞撞的幽暗中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在中国,疫情多点爆发。几天前,吉林和长春实现社会面清零;在上海,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仍在高位增长,这个商业之都和它的人民正在经受煎熬。上海之外,不断有新的城市加入静止的队列。

这个四月,在很多地方,货车发动机怒吼的声音忽然静息,那些星星点点从未停止流动的灯影,伴随疫情放慢脚步。从南中国到长三角,从东北到西南,货车永不眠。它和3000万货车司机,是经济生机盎然的象征。现在,经济巨人的脚步停滞在高速出口,原本它将进入最繁忙的季节。

这个四月,经济观察报21周岁了。我们一直记得,2001年4月16日,一个普通不过的日子。经济观察报创刊号上,那四张线描漫画刻录下当年的约定——不冲动、不虚伪、不媚俗、不破坏。从那时起,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记录。我们书写着一起走过的日子。关于商业和人,我们的共同记忆。

理性、建设性。这五个字多少让我们显得有些少年老成,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稚嫩心知肚明。幸运的是,那同样是一个奔腾岁月的起点。这个国家不无忐忑但又义无反顾地打开了自家大门,张开双臂拥抱新世界。当更多选择成为可能,被压抑的财富梦想喷薄而出。人们在剧烈的观念碰撞和市场冲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睁大眼睛,竖着耳朵,热切地记录着这个激情澎湃的年代。那些后来被称为企业家的人们,在磕磕绊绊中走出自己的围城,凤凰涅槃式地重生。他们创造着新的商业可能,也成为新的商业文明和秩序的一部分。

站在那个起点上,我们不会想到,一路狂奔着踏过鼠标+水泥的废墟,我们竟然这么快地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我们不会想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狂飙突进,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当然我们也不会想到,全球化的冬天会以如此方式来临,人们频密地讨论“脱钩”的现实,却也始终对连接抱有期望。

站在那个起点上,我们不会想到,短短的20年里会经历两次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20年间,中国经济从两位数的增长率一步步降到5%左右的增长区间。旧的增长模式正在退场。不过很显然,以“双碳”为代表的新钱还不足以统治世界。

我们努力忠实而客观地记录这些。当宏大叙事沉淀在岁月的音画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时间的刻度里绽放的,始终是那一方烟火,那是最令人动容的守望与活着,是万物生长的源泉,也是生活价值与生命尊严的烙印。

就像现在,我们不会忘记他们:那个苦苦支撑的创业公司无声地倒下,只留下创业者落寞的背影;零点后的都市依然奔波的男人,如果不是因为流调,没有人知道他是谁;那个因为疫情被关掉了店铺的中年男人崩溃了,他叫喊,“我要养家糊口啊”;还有那个午夜时分四处找药的上海妈妈,她的孩子急等着退烧。

我们记得。这是我们的共同度过。我们知道,也许那时那刻,我们就是他们,没有任何悬念。所有的刻骨铭心写在每一张普通的面孔和每一个平凡的名字上。记录着人世间的我们,四季枯荣。记录着每一场欢聚离合,每一次哭泣呐喊。那是人之为人的尺度,那些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媒体是时代的信使。我们因此知道,坚守21年前许下的承诺,是岁月给我们的一份多么慷慨的馈赠。身处疫情之下,我们更加理解它的价值。这意味着坚持理性与科学,尊重生命价值和人之为人的尊严。这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人们彼此倾听和平心静气地讨论。

21岁青春正盛。青春意味着各种尝试,意味着无限可能。对于一个媒体来说,青春意味着始终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义感和探究根本的行动力。青春意味着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特别是在传媒行业,技术的迭代仍在创造新的可能。

不过我们知道,不管怎样变化,我们都必须坚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信条,值得信赖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不敢忘记。我们始终记得。跟21年前相比,我们拥有比过去大得多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承担更大的责任。媒体的责任就是真实、准确、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是勇敢地护卫真相。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且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使命就是坚守初心,用高品质的内容连接人,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商业文明和进步。

我们记录,我们记得,我们共同经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兼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