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冲击与对冲下的“疼痛”

欧阳晓红2022-04-21 14:4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谁能想象2022年的春天,多重冲击与风险对冲之下,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颤栗,几乎无处不“疼”,无人不“痛”——倘若你去深刻体恤当下正在发生的种种无常与有常。

灾难、战争、疫情、滞涨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正肆无忌惮地侵噬全球供应链。通则不痛!旨在修复由于疫情防控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受损。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并部署了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数据越差,刺激政策就越强”“史上第六轮破发潮来了吗?4月新破发率超八成”“宏观上是数据,微观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如此描述或许可勾勒不同场景中的痛。

4月19日,美元指数冲上100,离岸人民币(CNH)报6.4180;在岸人民币(CNY)6.3956;中间价6.3720;A股三大指数均收跌,上证指数3194.03(-0.05%)、深证成指11633.32(-0.50%)、创业板2453.55(-1.38%);次日更是深跌,其跌幅分别为3151.05(-1.35%)、11392.23(-2.07%)、2363.65(-3.66%);盘中,美元指数则报100.72,CNH报6.4387、CNY报6.4161,人民币中间价报6.3996。

可见,囿于美元指数的强势,人民币汇率近期渐趋承压,资金在流出。4月20日,北向资金流出52.88亿;4月以来,截至目前仅4月1日(+44.21亿)、12日(+91.37亿)为净流入,其它时间为净流出;近30日净流出540亿;外资似乎变得更为谨慎。

而这是从“3.16”的金融委专题会议到“4.18”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诸多政策暖风频吹下,资本市场给出的正负反馈:

指数回调幅度来看,上证综指从去年最高 3700 点,回调到最低3023 点,跌幅19%;沪深300从去年底的5143 点,回调到最低3942点,跌幅24%;创业板指从去年底 3500多点,回调到最低2462点,跌幅30%。“从2021年底以来,市场指数调整已经较为充分。从调整幅度而言,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前期业绩不及预期的情况,指数估值也逐步显示出吸引力。”华福证券认为。

此时,可以说“政策频吹暖风,市场逐渐企稳”吗?

经济的大数总体好转,一季度GDP增速4.8%,3 月的工业增加值和 Q1 的GDP 增长都高于去年年末;2022年可谓开局平稳。但超出预期的突发因素,令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加大。

4月17日晚间,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清零”就是把疫情消灭的过程。但这个消灭,仅指某地某时刻发生的某一起疫情,并非指广义的全国范围的总疫情。而“动态”就是疫情发生与清零在不断变化。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就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不让疫情在当地“生根”。

至于动态清零的主要措施,吴尊友认为,动态清零的核心就是斩断传播链。动态清零的主要措施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即所谓“四早”措施。

4月19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层层压实责任,推动检测、转运、收治各环节紧密衔接,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诚如野村证券报告分析,过去一周,奥密克戎感染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考虑缓和其零疫情战略 (ZCS)。

据野村高频监测数据显示,货运方面,4月17日的道路货运周转率指数由一星期前的-27.8%下降至-28.3%。本月迄今,道路货运周转率指数在4月1日至17日为-27.2%,较三月份及一月至二月分别下跌2.6%及6.9%为低。在受目前疫情冲击严重的沿海地区,上海、江苏、福建和广东的指数在4月1日至17日分别跌至-82.6%、-41.5%、-40.9%和-27.2%,而3月份分别为-6.8%、2.4%、-16.1%和-11.4%,表明供应链和出口交付受到严重破坏。

“真正的增长瓶颈依然存在。调整中国的零疫情战略是未来几个月增长复苏的关键。”野村证券认为。

放眼四周,到底在发生什么?

一边是封控-解封-封控……;一边是政策暖风频吹,诸如房地产松绑、统一大市场、降准、金融支持等利好政策,以此“对冲”经济下行风险。

以房地产为例,今年以来,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全国有超 60 个城市以降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等方式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然而,3月商品房销售却进一步恶化,信达证券分析,房地产销售延续下滑,房地产投资增速转负。这说明政策松绑没有带来市场的回暖。

其逻辑在于:一是在房价边际下降的情况下,居民的购房意愿偏弱。二是受疫情封控的影响,居民看房、购房受到限制,对商品房销售形成负面冲击。再看房地产投资,销售的疲弱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的压力,3月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分别下降 31.0%、18.8%,限制了房地产投资的能力。1-3月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 17.5%。

再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其中,得益于双碳考核的松动,绝大多数靠近上游的资源品的生产都在加速,尤其是原煤的产出增长速度攀至15%,是近十年以来的新高。

不过,国元证券分析,这个产出的红利可能即将消逝,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品种的产出增长速度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水泥及钢材的产出速度偏低,但若地产起不来,钢铁水泥产出的进一步恢复存疑; 这意味着,报复性生产已进入尾声,产出会回归到需求轨道之上。

而需求最大的看点是基建,但基建红利也未必持续很久: 1)各个力量中,只有基建在启动,基建的实际增长速度在快速接近2019 年(疫情之前)的中枢; 2)但基建的拉动未必持久,2022Q1,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已达全年目标的40%,这意味着后续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会同比下降 40%。“除此之外,今年又多了疫情防控这个波动因子。”国元证券认为。

诸如:1)疫情防控和因此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今年新增的沉没成本,随着经济的“封控-解封-封控……”,经济的波动也随之明显增加; 2)随着病毒的变异,防疫可能会造成越来越剧烈的经济波动……

这其间,唯一可以给予想象力的是地产。而在地产的底部出现之前,国元证券暂认为经济基本面会在高幅震荡的状态下缓慢走低,但今年的3、4、5 月,经济可能会在一轮疫情的侵袭之下,构筑出一个小的底部脉冲出来,因此,4 月的经济形态大概率是衰退,而 5月的形态则可能是修复。

不过,似乎地产的想象空间亦取决于防疫政策,如前所述,封控情况下,按下“暂停键”的城市何来人流、物流?

专家们通过研究模型分析,上海延长的防疫封控措施或使中国每月GDP减少2.5%至3%,因为这个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严格的限制已经开始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外溢影响。

由香港中文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宋铮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四位经济学家4月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得出了上述结论。其研究模型使用覆盖315个城市的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的卡车流量数据,以此预测上海长达一个月的封锁影响。

统计显示,2022年4月18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08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7334例。数据来看,似乎上海这波始于3月1日的疫情仍处于高位。而这已是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的第19天。

不过,在4月20日的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表示,根据阶段性筛查结果,动态调整了“三区”划定,划定了封控区16650个,涉及1187.8万人,比之前首次划定的减少了400多万人;管控区13304个,增加人数超过200万人;防范区28075个,增加人数超过200万人。当日发布会还通报,“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上海全市疫情近几天呈下降趋势。

据此,有市场观点认为,上海疫情拐点已现。下一步如何发展,仍有待观察。

而自3月28日开始,上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封锁,4月1日起浦西地区开始“静态管理”,意味着整个上海因疫情而“按下暂停键”——是自“武汉围城”以来,中国实施“动态清零”政策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封城”。

甚至,就此角度去看央行本次颇为节制的降准幅度(0.25%,释放5300亿元),或许能洞悉其中缘由——产业链供应链尚未打通,掣肘于外部溢出效应之外,仍处于动态清零状态,无甚生产活动,且市场不缺流动性的话,企业居民何来融资需求?不妨将“弹药”留待亟需急用之时。

“全球通胀环境下,我们也需要‘珍惜’当下的政策空间。如果把‘子弹’一下子打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包括疫情防控、地缘政治等,可能都不受控制。如果发生意外的情形,而政策已经没有空间了,将会陷入被动,也会极大挫伤市场信心。所以货币政策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而就本次降准决定,标普信评报告认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振部分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但并不能缓解尾部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压力,不足以挽救其信用质量。 

标普指出,从历次资金面调整的结果来看,货币效应的正面影响将促使房地产市场回暖。但本次调整的影响范围将仅限于有实际“自住”+“改善”需求支撑的区域市场,即一二线及核心城市圈中三线城市。与此同时,在“房住不炒”的调控原则下,政府并不鼓励投资性需求。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较2018年初降低近7个百分点,较疫情前降低幅度达2个百分点以上,整体准备金率水平并不高。此外,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当前国内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也不算高,表明未来国内降准空间在缩小。但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逆周期调控需要,仍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

掐指算来,近期不管是短期刺激,还是中长期规划所需,诸多利好政策接踵而至。

4月1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畅通循环;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来看,如前文提及4月18日召开了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同日,人民银行、外汇局还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本次23条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央行强调金融机构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以及融资平台公司融资需求的支持。”金融监管研究院分析。

扩大促进消费方面,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提出要促进消费恢复,落实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保障物流畅通,确保基本消费品的保供稳价。

4月20日,媒体报道,财政部催促各地加快发债 6月底前发完3.65万亿的大部分;这意味着今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有望进一步提速。

4月21日,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出炉,每人每年缴纳上限或为12000元。

“这肯定是利好消息。”一位监管层接近人士说,通俗而言,人社部,财政部通过信息平台,封闭式管理一笔可以买理财,商业保险,买基金的个人“长期存款”,并许诺有税收优惠。这笔钱如果积累到巨量,影响力会很大,尤其利好资本市场。

显而易见,政策层已在积极应对,试图对冲经济下行,但政策见效尚待封控结束。

正如在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看来,货币政策方面,4月份央行再次降准,同时央行积极协调增加贷款增速;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债券融资快速上行,1季度债券融资超过2020年1季度。4月18日央行和外汇局出台23条举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较为充分的表达了货币政策积极的意图。接下来,需要等待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生产可以逐步恢复正常,而对于疲软的消费,财政政策可以给与居民让利,恢复居民信心。

“突如其来的本轮疫情对处于谷底的中国房地产业是⼀个新的打击。”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说,他建议在不改变去杠杆政策目标下适当延长去杠杆周期,包括适当调整三道红线和贷款集中度考核要求,为行业应对疫情争取时间。

“做好应对更大冲击的政策准备。”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说,他撰文指出,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迅猛、俄乌冲突影响加深、中美宏观政策分化,到3月份经济金融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甚至超出预期,近期可能遭遇超出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可能堪比1998-1999年那样严峻的挑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切实加强宏观政策维稳力度,认真做好应对重大冲击的政策预案,而且要加快推动宏观政策重心转变,切实加大消费端维稳促长的力度。

由此可见,非常时期,不只是出台政策,更有研究机构、专家等建言献策;试图以时间换空间。

那么,多重冲击与风险对冲之下,正负反馈的明天会更好吗?

堪称中国经济心脏地带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恰是本轮疫情“震中”,其对供应链、经济包括民生保障的冲击可想而知,无怪乎有人说“宏观数据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那种难以言表的“疼痛”正在蔓延……

不考虑海外因素,国内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仍未反弹,资本市场亦是风雨飘摇;A股或处于中期U型底构筑期。据Wind统计,3月初至4月18日,年内新上市的50只个股中33只破发,占比66%。截至4月18日,本月上市的13只新股中逾八成破发。有人惊呼“史上第六轮破发潮来了?”

而基本保障需求之外,就业问题无疑是最大的民生。经济压力也从失业率中得到反映。“3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8%,较2月上升0.3%,突破5.5%的红线;其中16-24岁的失业率达到16%,远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考虑到 6-7月将有1000多万毕业生进入职场,下半年的保就业压力只增不减。”信达证券分析。

信达证券认为,二季度经济还会更差。一季度 GDP同比增长 4.8%,较去年四季度回升 0.8 个百分点。从环比看,一季度GDP增长1.3%,弱于去年四季度的1.5%。疫情封锁限制供给、削弱需求,未来疫情封锁的不确定性与外部坏境的复杂化对预期形成扰动。

其一,4月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截至4月18日,已有23个省市出现本土病例。4月以来,西安、成都、广州、太原等多地实行部分或全部封控措施,影响范围大于3月。考虑到本土疫情仍在发酵,疫情对二季度的冲击可能会高于一季度。其二,2021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5%,基数较低,而二季度增长1.5%,基数明显垫高。

的确,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就业压力浮出水面。平安证券分析,3月上海、广东等地爆发严重疫情,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达到 6%,比2021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高出0.7和0.3 个百分点。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经济增速目标可能存在调整空间,但就业是个更大的约束。就此而言,减税退税政策的落实尤为值得期待,货币政策推动“宽信用”也是必将坚持的方向。3 月就业压力的明显加大可能是国务院祭出“降准”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则可以期待更大力度的逆周期调控政策出台。

上海本轮疫情可能亦在暗示:固有防疫模式下,一座城市距离公共卫生和民生问题只有几周的时间。

民生保障之痛、就业之痛,甚至复工复产之痛;动辙都是痛……解铃还需系铃人,所有的痛均指向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

现在,似乎数据越差,刺激政策就越强;经济角度看,短、中长期的各路政策可能一应齐全,但如何落实,执行层面是否会“走样”尚待观察;民生或防疫角度看,能否本着多维兼容的思维,摒弃那种将万物看成非此即彼、非正即负、非黑即白的极端化路径(因为分裂思维模式下,世事可能亦会走向割裂与混乱);从而找到一种与时俱进的防疫模式;病毒不断变异,其策略与办法是否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以避免将经济民生和医疗体系耗损至难以维系为止?

管涛坦言,中国前两年的防疫政策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但今年面临的挑战很大。另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一旦大面积感染,有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接下来需要考量的是,如何更加精准科学的防控,降低防疫成本。相信专家能够找出一个折中方案。

“我们要根据疫情特征,进行科学防疫,这是经济复苏和经济常态化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春元撰文称。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经济观察网,对短期经济而言,疫情确实是决定性变量,如果人流、物流没有动起来,资金流也跟不上,所以现在实体信贷需求不足。

“除了货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外,建议加快金融稳定委员会会议精神落地,监管政策逆周期力度可以加大点,对市场和企业高度关注和期盼的问题,尽早给出结果,让市场预期尽快好转起来。”伍超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