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王宗合齐发声:市场底部特征明显,优秀公司出现中长期买点

邹永勤2022-04-21 18:2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大A股又双叒叕跌上了热搜。

4月21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大跌,其中,沪综指失守3100点,以3079点报收,跌幅为2.26%,逼近前期低点3023点;深成指大跌2.70%,以11084点报收,刷新前期低点;而创业板指则跌2.17%。行业板块除银行、保险略为抗跌后,其余全盘尽绿,下跌股票接近4400只。

这并不是A股市场的偶然走弱,实际上自2022年以来,A股跌幅相当剧烈。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创业板指的跌幅已经超过30%,深成指为25%,表现较强的沪综指亦下跌15%。

大跌之下,正是投资者对市场前景最为迷茫之时。适逢此时基金2022年一季报披露密集发布,“顶流”明星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观点和动向无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4月21日,广发基金、鹏华基金等基金公司相继披露了旗下部分基金的2022年一季报,刘格菘、王宗合等明星基金经理最新的市场观点亦新鲜出炉。

面对2022年一季度的大跌行情,他们并未恐惧,而是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随之而来的投资机会:其中,刘格菘指出当前A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底部特征,具备投资价值的行业非常多;而王宗合则强调,很多优秀的公司正逐步进入一个中长期角度下的买点。

王宗合:市场估值系统性收缩,优秀公司出现中长期买点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王宗合当前旗下掌管的基金产品共10只,基金资产总规模合计239.06亿元。其管理的鹏华消费优选和鹏华养老产业曾于2020年拿下两座金牛奖,而鹏华匠心精选在发行时更曾创下一天认购超1300亿元的纪录。

王宗合在旗下基金一季报中指出,一季度在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尽管整个政策基调以维稳为主、同时流动性也较为宽松,市场整体表现仍然较为低迷。他坦陈,“我们对市场一季度较为艰难的状态有一定预估,但是净值还是受到了一定损失”。

展望未来行情,王宗合认为,市场经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很多优秀的公司正逐步进入一个中长期角度下的买点,“我们会努力争取把握这些机会”。

至于板块布局,王宗合并未明确表示看好哪些赛道,而是侧重于自下而上挑选优秀资产的操作:“我们观察到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板块和子行业的长期前景和短期的市场预期之间还在寻找一个平衡。我们的核心工作还是要自下而上寻找到那些最优秀、最具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来调整自己的组合”。

王宗合更进一步指出,一季度的市场体现为一个估值系统性收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公司回调幅度较大,“我们认为有一部分公司的下跌是由基本面变化导致的,也有一些和基本面变化关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对估值合理、长期回报率优秀的重点公司做一个系统性梳理,再进行一个系统性研究,努力发掘其中的投资机会”。

刘格菘:市场底部特征明显,坚定看好高端制造业

刘格菘曾凭借旗下的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以121.69%的收益豪夺2019年冠军宝座,并开启了一人霸屏冠、亚、季三甲的时代,是当前市场最为著名的“顶流”基金经理之一,其投资观点颇受市场关注。据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当前刘格菘旗下掌管的基金产品共6只,基金资产总规模合计616.31亿元。

2022年一季度,国内主要城市疫情出现反复,俄乌冲突也对国际环境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同时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受上述多重利空的影响,A股市场剧烈波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格菘认为,当前影响资本市场的两个重要的短期预期变化包括:一是疫情影响与房地产需求疲弱带来的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二是俄乌战争导致的地缘政治变化引发海外投资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态度的变化。上述两点变化对A股市场的短期微观结构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一季度金融委会议的召开,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底部特征。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们对未来的资本市场并不悲观”。刘格菘表示,一季度的市场下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下的反应,充分反映了大部分的利空预期,“从产业发展以及中长期投资的角度思考,当前A股市场具备投资价值的行业非常多,希望基金投资人能够保持耐心”。

投资方向上,刘格菘所管理的基金产品一季度的配置方向均以光伏、动力电池、化工新材料、芯片等制造业行业为主。谈及原因,他认为,从企业盈利周期的角度看,以光伏行业为代表的中国比较优势制造业将会在三季度进入为期三年的确定性比较强的高速成长阶段,部分一体化龙头公司的新技术光伏电池陆续投产,产业链短板问题逐步化解,全球能源安全的诉求提升,这些都是未来行业高速成长的基础,“从性价比角度看,经过一季度的调整,很多行业的估值水平回到了2018年底的位置,我们判断市场从二季度开始或将迎来结构性行情”。

此外,刘格菘更是强调其坚定看好高端制造业的观点不变。他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产业链聚集效应也在持续显现。除劳动力成本较低外,工程师数量众多、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均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意味着制造业在创新能力、综合成本、组织能力、响应能力具有综合性的比较优势,这种体系性的优势一旦建立就很难被颠覆,因此,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会不断拓宽自身的护城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公私募基金、社保基金、证券公司、创投公司等等),以及华南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