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为何不再“坚挺”

欧阳晓红2022-04-29 12:48

欧阳晓红/文 转眼间,人民币汇率走势就刷新了市场认知,似乎央行的首次降外准暂未扭转局势。

昨天,当离岸人民币兑美元(CNH)升值至四年来的最高水平时,我们还在问:虎年,人民币之威能否持续?

今天,央行就出手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避免人民币过快贬值。过去一周,人民币汇率贬幅将之前8个月积累的升值悉数吐回,人民币单周贬值幅度创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之最。央行担忧国内资产价格与汇率形成下跌螺旋,恐诱发金融风险,但政策上,此次降外准的信号意义强于实际作用。

昨天与今天的时间跨度不过一两个月:2月21日的CNH为6.3277,与之对应的A股上证指数近3500点;4月28日的CNH报6.6632; 上证指数4月25日一度跌破2900点,市场甚至喊出了“2800点保卫战”。尽管汇市与股市并无线性因果关系,但若对照A股与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发现它们具一定相关性。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连续两年升值的人民币汇率不再坚挺——2022年4月开启双向波动模式,全年走势或稳中偏软。

俄乌战争、美联储政策紧缩、国内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冲击等背景下,囿于城市封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某些国际投行亦调降中国经济增速。一时间,经济基本面趋紧。俄乌战争爆发初期,人民币汇率一度走强,那是因为寻求避险的欧洲资管机构,包括俄罗斯方面购买人民币资产所致。

诚然,国际贸易顺差主导的市场供求驱动下,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上年大涨6.9%之后再涨2.3%,实现了美元指数反弹下的“二连涨”。同理反观,2022年国际收支层面,其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持亦明显减弱。

市场焦虑人民币贬值或加剧资本流出,包括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制约货币政策空间,外债偿债承压恐引发外债风险等。因此,当下的汇率贬值风险存忧。这种不安从央行的及时出手的举措中亦可见一斑。

但市场及监管是否过虑?其实,相对其他非美货币,人民币汇率不算太弱。今年以来,美元指数涨幅超7%,创2020年3月以来的新高;CNH跌幅4%。而全球诸多经济体的汇率纷纷暴跌,主要货币中跌幅最惨的是日元,迄今为止下跌近11%,创20年新低。所以,仅此而言,人民币汇率仍相对稳定。

某种程度上,持续两年升值的人民币双向波动起来,未必不是好事。去年央行曾两次出手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市场亦同样反应积极。其时,央行甫一出手,人民币连续升值势头随即暂缓。

可见,也许人民币小幅升值或贬值并无大碍,只要其在合理均衡区间波动,管理层甚至乐见其成。但升幅或贬幅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可能会诱发风险。

何况,中国央行的稳汇率“工具箱”品种多且见效快,诸如启动逆周期因子、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加强资本项目管制等七道防线。

意味深长的是,4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590,调贬681个基点;这暗示央行并未入场干预,仍基本由市场说了算。而汇率市场化改革亦要求央行不予干预,除非市场出现可能波及系统性风险的异动,需要开启危机模式。

不过,我们也看到,似乎这次央行发出的信号作用可持续性不强。4月28日,即央行宣布降外准的第三天,CNH的跌幅仍不小,当日最高跌至6.6556 。这也意味着,近期影响汇率变化的“国内疫情及美元指数走强”两大因素掣肘甚大。接下来就看昔日承受过“破7”压力测试的人民币汇率之弹性与韧性如何,能否足以抵御这次聚合冲击。

照说今非昔比,得益于中国民间国际资产负债状况的大幅改善,人民币无序贬值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险峻宏观时刻,受战争、饥荒、疫情肆虐等叠加效应的影响,当下的金融市场风险防范不容小觑。

市场预测本轮人民币汇率或将贬至 6.8-7.0,此区间可能也是市场主体及管理层的心理关口位置,当然也要看贬值预期及速度如何。一旦“破防”,即使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央行定会适时出面干预,以稳定预期。

央行之忧也好,市场之虑也罢,不管怎样,经济基本面才是真正主导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还要是要稳出口稳生产;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确保关键领域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类似的“基础设施”稳住了,关乎宏观稳定器的汇率也就稳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