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天庭盗火者"形象的嬗变——超越神话语境的希腊神话人物(1)

Laura艺术笔记2022-04-29 19:50

尼古拉斯-塞巴斯蒂安·亚当《普罗米修斯雕塑》,1762年



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在希腊神话中是最早的泰坦神后代,也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名字就有“先见之明”(Forethought)的意思。


在宙斯与克洛诺斯率领的泰坦之战中,普罗米修斯身为泰坦巨神的后代,却站在新的奥林匹斯众神一边,因而得到众神之王宙斯的赏识而留在奥林匹斯山。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 公元前8世纪)是最早讲述普罗米修斯神话的人。在他笔下,这一切始于墨科涅聚会 : “当初神灵和凡人在墨科涅发生争执……”这是诗人所要描述的神人分离的开端,也拉开了普罗米修斯对神王宙斯挑战的序幕。这次聚会以后,人不再像神一样生活。人在下界,神在天庭,就此分离。宙斯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冲突则围绕着这场分离而加剧。从最终确立的神人争斗关系的结果来看,墨科涅最后的共餐是神人共在的终点,也是分离的起点——从此,人类成为必须向诸神献祭的从属者和依附者。


普罗米修斯造人


普罗米修斯负责雕塑泥人,雅典娜赋予人灵魂,庞皮欧·巴托尼


康斯坦丁·汉森《普罗米修斯用粘土造人》,1858年


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共同创造了人类,普罗米修斯负责用粘土雕塑出人的形状,雅典娜则为泥人灌注灵魂,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后来,宙斯要求火神制造潘多拉,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如此说来,普罗米修斯只是造出了男人,并没有创造女人。


普罗米修斯的狡黠


祭祀仪式与希腊的多神教有关,祭坛上焚烧被脂肪包裹着的牛腿骨


这位泰坦神的儿子决意运用他的智慧来蒙骗神祇。他代表他的创造物宰了一头大公牛,他把献祭的公牛切成碎块,分为两堆。一堆放上肉、内脏和脂肪,用牛皮遮盖起来,上面放着牛肚子 ; 另一堆放的全是牛骨头,巧妙地用牛的板油包裹起来。这一堆看起来比另一堆大一些。宙斯看穿了这个伎俩,故意伸出双手去拿雪白的板油。


祭祀在初次进行时,是作为划分神、人身份的仪式活动。普罗米修斯组织了首次祭祀,确定了永久的适合人类尊崇诸神的模式——从那以后,生活在大地上的人类为永生者们在馨香的圣坛上焚烧白骨,祭祀神灵。


普罗米修斯盗火


科利翁《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的战车上盗火》, 1814年


扬·科西尔斯《普罗米修斯盗火》,1637年


普罗米修斯第二次蒙骗宙斯。他用一根空心茴香杆盗走天火,并把火种带给大地上的人类。没有霹雳和闪电,人类使用的是微弱、易灭,且必须专门护养、保存的火种。这来自天火却比天火低一级的人类之火,在烹煮食物的过程中,区分了人与动物,并使人类进入文明生活。普罗米修斯为人类赢得了可以与神共同拥有使用火的权利。于是,把人与神联系在一起的火在祭坛上被点燃,一直冲向高高的天空。这火,源于上天,又返回上天。


潘多拉的诞生


约翰·巴顿《创造潘多拉》,1913年


让•阿洛《赫尔墨斯递送潘多拉》,18或19世纪


高处打雷的宙斯看到人类中有了远处可见的火光,内心感到愤怒。他令火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打造地上的第一个女人,送给人类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惩罚。潘多拉(Pandora)意为“all-gifted,拥有一切的天赋",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普罗米修斯有个弟弟叫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普罗米修斯吩咐他:"莫要接受奥林匹斯宙斯的任何礼物,送来了也要退回去。"然而,厄庇米修斯收下了这致命的礼物,从而给大地上的人类带来巨大的不幸。


普罗米修斯被缚



萨尔瓦多·罗莎《普罗米修斯的煎熬》,1646-48年


雅各·乔登斯《普罗米修斯被缚》,1640年


普罗米修斯挑战宙斯,上演了一场接一场的斗智好戏,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宙斯用牢固的绳索

和无情的锁链把他缚在一根柱子上,

又派一只长翅的鹰停在他身上,啄食

他的不朽的肝脏:夜里它又长回来,

和那长翅的鸟白天啄去的部分一样。


鹰的吞噬日复一日,没个尽头,令人绝望。后来,在宙斯的授意下,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杀死这头鹰,才免除了他的不幸。但宙斯的愤怒没有完全平息,普罗米修斯始终被“困在沉重的锁链里”。


雅典娜注视着普罗米修斯造人,罗马时代的浮雕,公元3世纪


赫拉克勒斯解救了普罗米修斯,阿佛洛狄忒神庙的浅浮雕


有关"祭祀活动的起源,火的起源,女人的起源"的三则神话故事,在赫西俄德所著的诗篇《神谱》(Theogonia)中,具有“奠基神话”的意义。所谓“奠基神话”(Foundation Myth),指的是那些为后世的某种思想或观念提供并建立基础的早期神话传说。一系列的奠基神话在叙述诸神间的行为和互动中,为神人间的关系和秩序确立一种范式。


赫西俄德的神话从根本上确立了神与人的分野,人类从此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人类依然向往着回到神人共存的时代。在人类的黄金时代,曾经的人类与神是如此的接近,甚至在墨科涅分牛中还能与神同桌共食。这些光荣历史的背后,隐藏着赫西俄德时代的希腊人对"神界"的回忆与向往。在古希腊人看来,神的生活是人的另一种生活形态,是更好、更高的理想。


如果从宙斯的角度去看待普罗米修斯的行为,众神之王施加在他及人类身上的灾难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捍卫宇宙秩序的原则所给出的惩罚。尽管普罗米修斯那么狡黠,他也没有怀疑他给人类奉献的是有毒的礼物。人类食用了肉,这就意味着有了死亡的中止。受肚子规律的制约,人类的行为从此就和所有在地球上繁衍的动物、植物或河流一样了......这标志着一种造物,这种造物的力量会逐渐衰竭、耗尽、衰老和死亡。诸神满足于骨头焚烧的气味与烟雾,靠气味、香料为生——属于本质上与人类完全相异的种族。他们是不死者,永远活着,永远年轻。


火象征着永恒。火种从上到下的转移,暗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也是某种权力的让渡。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行为几乎是人类欲望的投射——人类难以抑制的非分之想,想要变得永恒。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僭越。普罗米修斯是人类这种欲望的牺牲品。

图片


鲁本斯《普罗米修斯被缚》,约1612年


此外,普罗米修斯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和机巧,以为藉此可以战胜宙斯——这是另一种极端的不虔诚。我们之所以会在这个问题上迟疑,是因为人类是其行为的受惠者,以至于忽略了普罗米修斯行为本身的问题,而代之以"实利性"的评判标准。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的欺骗或偷盗,还是进而表现出来的傲慢、渎神和不敬,皆指向他不具有完全神性的特点。同情和怜悯驱使他给予人类原本不应占有的东西——食物与火种。然而,过度同情是一种"不节制"。再读一读德尔斐(Delphi)阿波罗神庙入口处铭刻的三句箴言 :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认识你自己

μηδεν αγαν 凡事不过度

ἐ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 妄立誓则祸近


宙斯对他施加的惩罚是对不当行为的惩罚,最终是要彰显神的善意——只有拥有了神界的秩序,人间的秩序才会找到源头并由此得以保障。宙斯的正义从根本上规定了人类命运。


希腊神话暗示了希腊人精神追求的方向。黑格尔认为,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的一种努力、尝试、追求,面对自然的困惑,他们“企图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来解释自然现象”。


神是希腊人不死的祖先。


托马斯·科尔《普罗米修斯被缚》,1847年


古斯塔夫·莫罗《普罗米修斯》,1868年


最早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的重述,同样源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柏拉图在其对话篇《普罗泰戈拉》(Protagras)中讲过一个有别于赫西俄德版本的人类起源神话故事。神人分离后,神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修复,即“诸神和人之间重建的亲密关系"。这种新的亲密关系由英雄的产生而出现——通过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对普罗米修斯的解救而实现。


普罗米修斯"启蒙斗士"的形象亦非源自启蒙时代。最早是在埃斯库罗斯手笔的三联诗剧《普罗米修斯》中初露端倪,其中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他两部《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仅有残篇留存。诗剧中,一方面宙斯的形象从独断暴戾到开明宽容,另一方面,普罗米修斯则表现得更加勇敢,虽受重罚也不以为然。他一直被挂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定格了其“永远的受难者”形象。


从赫西俄德的年代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普罗泰戈拉》问世的几个世纪里,恰好经历了希腊民主城邦的兴衰存亡,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更迭,与古希腊的这几个世纪里的民主政治变迁不无关系。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了火种,1817年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1750年


到了近代,1750年,卢梭在其论述《论科学与艺术》的卷首选择了一幅手执火把的普罗米修斯的插画,引发了各式各样的评议和争论。他在文章中提到普罗米修斯,他说,"普罗米修斯的火炬就是科学的火炬,是为了激励伟大的思想而诞生。“并且,卢梭大胆地把自己比作普罗米修斯——将科学之光和对科学的热爱带给社会,这注定是他的使命。


18世纪以后,对普罗米修斯文学形象的再塑主要归功于三位诗人:歌德曾创作过《普罗米修斯》一剧,虽未能完成,但在流传下来的片段中,我们看到普罗米修斯被塑造成一个人类的伟大创造者形象 ; 拜伦早年曾翻译过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片段,在他各个时期的诗篇中,普罗米修斯的名字先后出现过17次,其后更是创作了短诗《普罗米修斯》(1816),将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一个敢于抗争,并最终打破枷锁的英雄。


(1845).约瑟夫·塞文《雪莱在写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45年


四幕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雪莱,1819年


最为突出的应当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四幕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19),他利用古希腊神话的素材,表达自己反抗暴政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诗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是智慧、勇敢和受尽折磨的爱的化身。对于埃斯库罗斯三联诗剧的情节设计——普罗米修斯最终被解救并与宙斯达成和解,雪莱这样说 : "我厌恶的是一场如此微弱的灾难,就像人类让统治者与受压迫者同心相济那样。"


在高加索冰山的深谷,悬崖上绑着普罗米修斯,他忍受着痛苦,愤怒地谴责宙斯的暴行:


且看这大地,上面繁殖着你的奴隶,

你竟然拿恐怖、怨恨和绝望,

去酬报他们的顶礼、祈祷和赞美……

啊,三千年不眠不睡的时辰,

每一刻全由刺心的创痛来划分,

每一刻又都长得像一年,刻刻是

酷刑和孤独,刻刻是绝望和怨恨。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第一幕


从本质上讲,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是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所犯错误,以及不断更换执政暴君的回答 : 面对压迫与霸权,必须倡导自由意志、善良、希望和理性,摒弃旧的善恶观念以适应当前的文明。


普罗米修斯"天庭盗火者"的形象在艺术领域常常被认为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的。19-20世纪涌现出一批受此神话启发和影响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李斯特(Franz Liszt)的交响诗《普罗米修斯》(1850),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为管弦乐队而作的《普罗米修斯 : 火之诗》(1910),福雷(Gabriel Fauré)的三幕歌剧《普罗米修斯》(1910)......甚至贝多芬也以音乐的形式颂赞过这位启蒙斗士。1800年,贝多芬应邀为一部“英雄和寓言性的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verture, Op.43)谱写音乐,创作过程中,普罗米修斯激发了贝多芬内心“英雄的使命感”。这部作品直接影响了三年后《英雄交响曲》的创作 : 最后一段变奏曲的主题,被贝多芬用在《英雄》的末乐章中。


马克思更是多次借用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反对宗教束缚,为人类争取自由。他宣称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自己最喜爱的希腊悲剧,每年都会重读一遍,并在其博士论文序言的最后一句话中背负,将普罗米修斯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塑造和解读——一个"完美的抗暴者",一个越来越摆脱神话语境的革命英雄。如果说赫西俄德的神话是为了从根本上确立神与人的分离,最初文本中的普罗米修斯必须通过以宙斯为代表的制约原则来加以限制的话,那么,现代人思想中的普罗米修斯意象则上升为一个反抗暴君、具有民主精神的古代英雄,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殉道者。


只是,一味颂赞他的英勇无畏和博大无私的殉道精神,而不顾及其反抗的原因、对象和目的,将普罗米修斯的悲剧简化成一个“正义/邪恶、压迫/反抗”二元对立的单一解读模式,或者将其承载的抗争和启蒙意义简化成一枚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无疑忽略了这场悲剧所蕴含的复杂伦理冲突。


皮耶罗·迪·柯西莫《普罗米修斯》,1515年


熊琦/文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Laura艺术笔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