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常态化监管才是常态

社论2022-04-30 00:26

经济观察报 社论 4月29日,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平台企业股价大涨。当天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给了市场足够的底气。会议称,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市场显然认为,会议传递出了非常确定的信号,专项整治的结束意味着风险定点清除,平台企业的健康性得到权威确认。常态化监管则意味着监管规则的确定和监管行为的日常化。加上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相信平台经济将面对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提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如果从那时算起,明确规则,划清底线,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竞争等为主线的平台经济整治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平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得到纠正,风险点被拔除,有关平台经济反垄断、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等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纠正,一些企业也因此受到惩罚,监管部门为此开出了巨额罚单。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来看,前期整治显然已经取得了预期效果,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或许可以说,此前一段时间的平台经济监管是“非常态”的。从监管角度考量,这是因为平台经济盲目扩张累积了一定的风险,若任由平台经济带病狂奔,很可能触发局部风险。这时候就需要监管果断出手,诊病开方化解隐患并整规建制。

对于平台经济来说,这样的整治可能会让它们的脚步慢下来,但这种慢却正是为了补监管短板和盲区,是为了在规范的基础之上有序的快。如果说,这是产业关键期的非常举措,一旦风险点拔除,监管势必需要回归常态。由此,“实施常态化监管”的表述更值得重视。它是对未来监管基本行为和方式的宣示,传达了一个更为清晰和确定的信号。

监管涉及对产业的规制政策和规则体系。监管讲求依法依规,师出有名。通常来说,产业兴起之初,监管往往滞后。一则从鼓励创新的角度看,监管者也留有余地,宁愿手松一些,而非张嘴就念“紧箍咒”;二则有些创新很难适用任何已有的监管规则和制度,这种情况下往往边干边摸索,边试错边规范。最后将部门规范以法律法规的方式固定下来,就成为监管和行业共同遵守的规则。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把创新闷死在萌芽状态,有利于创新产业脱颖而出。不过分寸的确不好拿捏——一方面对创新的本质和风险的把握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监管规则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实践的深化。所以有些产业勃兴之初放马狂奔也可能积累风险,这就可能引致监管祭出非常规手段“拔钉子”、补短板。平台经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洗礼。

在此之后,监管才会进入常态化。当然规则还可能修订,但为了保证行业自身和利益相关者有稳定的预期,监管不会心血来潮另立章程,或者临时起意忽左忽右。监管严格依法依规,公开透明是基本准则。犯什么错有怎样的惩罚,付出怎样的代价,监管知道企业自己也知道。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企业拥有相对稳定的预期。这有利于企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并做出大胆的投资决策。

从监管视角看,企业的长期主义由此而来。正因如此,常态化监管才是常态——必须是常态。常态化监管的反面是运动式监管——不是依法依规,而是由着监管者的性子来;不是公开透明而常常是黑箱操作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内的投资者和从业者面对监管的随意性,很难建立稳定的预期,也很难有效做出投资决策。

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市场对平台企业的乐观态度。作为新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和产业赋能者,平台经济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常态化监管可以助力平台经济,在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有新的作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