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随笔|说借力

吴重生2022-05-03 10:34

(云水谣    张宇 作)

吴重生/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想做事,会做事,能做事,需要学会借势借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让“外力”为我所用。

在借力方面,古人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借鸡生蛋”“借船出海”等成语,语义朴素,一看就明白。荀子在《劝学》中,更是将“善假于物”者比喻为“君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善借力、巧借力的例子。如前一天晚上,将水和五谷杂粮放进炖锅里,调到自动档,让炖锅工作,你自己安心睡觉,第二天一早醒来,五谷杂粮粥已经炖好了。再比如吃早饭的时候,你把前一天的换洗衣服扔到洗衣机里,打开洗衣机开关,让洗衣机工作,你自己安心吃饭。当你早饭吃好,衣服也洗好了。上班前把衣服晒到阳台上,让白天的阳光“工作”,等你下班回家,衣服已可收进来放进衣柜了。

以前,我在给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生讲课时,曾对“记者”这个名词作如下解释:“记者不仅仅是现场记录者,更是资源的发现者和整合者。”怎么样才能整合资源呢?就是要借助各种力量。

某地有一家大型图书馆,因藏书丰富而闻名。根据规划,图书馆有一年要搬家,从旧馆所在的地址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远远超出了馆里的预算费用。怎么办?馆长灵机一动,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借书时,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书面通知,上面写着还书地址。毫无疑问,这正是新馆的地址。就这样,图书馆不花一分钱的搬运费,借用读者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有一年,我带队赴天津采访,从事建筑行业的旅津浙江乡贤方建标总经理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一个民工和内陆省份的几位民工一起到天津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因为没什么文化,他们只能干“搬砖”这种粗活,完全靠体力赚钱。搬砖的流程很简单,从甲地搬到乙地,手手相传。包工头给他们付计件工资,看起来很公平:搬得多,赚的钱就多;搬得少,赚的钱就少,年底结账走人,两不相欠。第二年开春,那位浙江籍民工带来三个帮手,他自己除了搬砖,还当起了小组长,给三个帮手派工,承包了一部分搬砖任务。到了第三年,这位浙江籍民工已经成了一个小包工头,由搬砖者成了管理者,辗转了多个工地之间,而与他同一年到达天津的那几位内陆省份的民工,依然在工地上搬砖。

这位浙江籍民工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很多成功者并不是他的能力有多强,而是他能整合更多的资源。任正非在华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座谈会上指出,“新员工要有开放的心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哪怕只前进一毫米,也是功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是借助前人的力量。人类的文明就是继往开来、代代传承的结果。

现在年轻人的自主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依靠自己不等于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借力于他人,不正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吗?

“严是爱,宽是害”。真正爱子女的父母,是不会时时、事事为孩子代劳的。对此,台湾作家刘墉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中作出了回答。在这本书里,作者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父:他从怎样规划睡眠、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得体穿衣、怎样训练写作这些切实可行的小事情谈起,在怎样克服恐惧、焦虑等方面为年轻读者提出建议,也教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胜败和死亡这些人生的重大课题。

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父母的人生经验比较丰富,双方取长补短,协力同心,则于家有福,于己有利。


2022年5月3日晨6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