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纯生物首席科学官丁建瓴:研发是基础,从市场端稳定供应链

李晓丹2022-05-09 18:27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生命科学行业,首先是用科学的体系来救治人,而不仅仅是融资和高成长。”对于首席科学官这一新职务,乐纯生物首席科学官、乐纯美国总经理丁建瓴博士表示,在生命科学领域,很多从业者不是只考虑企业的成长性,大家都有一种自豪感,“我是在治病救人”。

丁建瓴博士,原圣戈班Life Sciences全球研发总监,2022年4月宣布加盟乐纯生物担任首席科学官兼乐纯美国总经理。上海乐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首批从事生物技术及制药行业新型一次性耗材、工艺及设备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

由于疫情原因,除了每天在线上与上海研发团队讨论新产品上市诸多细节问题,丁建瓴还在马不停蹄地组建波士顿的研发和销售团队。

摆在丁建瓴面前的有三个紧要问题:第一,保证生产供应链稳定;第二,继续加大自主研发的广度和力度;第三,从提供产品提升到到提供解决方案。“要保证供应链、技术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生命科学领域,研发是基础。”丁建瓴说。

聚光灯下的生命科学行业

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生物科技再一次汇到了聚光灯下,全球市场的需求带来了大规模的生物制药以及相关领域的大幅增长。作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科学行业被看作是高科技、高投资、高增长行业。

中信建投的报告估算,全球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年的286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680亿美元;中国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年的3120亿元增至2030年的13030亿元;2019年全球、中国生物药占比分别为22%、19%,2030年将分别达到37%、41%。

据Research and Markets、Markets and Markets等咨询机构测算,全球生物制药设备+耗材整体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增速超过10%,其中设备占比约46%,耗材占比约54%。

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耗材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丁建瓴表示,中国的生物医药正处于内外需求双增加的阶段,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国外订单增多。

丁建瓴认为,从技术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生物制药耗材行业快速发展,一次性耗材及设备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公共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次性耗材的产品品类需求更加细分;另一方面,国内生物新药的研发投入也在加速,形成了全新的创新环境。

“最近几年乐纯及国内同行推出了很多新的一次性材料和设备,其性能已经与国际领先技术齐头并进。我们认为新技术新产品会帮助加快生物制药的创新。”丁建瓴认为,有市场、有需求,才会有资本不断投资生物医药行业。

乐纯生物2011年成立,到2020年底,乐纯生物在国内服务了50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产品出口到秘鲁、新加坡、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2021年12月,乐纯生物完成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老股东君联资本、高瓴创投继续领投。按照计划,2022年启动C轮融资。

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生物制药领域,伴随着下游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稳定供应链成为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部分融资是用于美国研发团队和波士顿分公司的组建,我的要求就是怎么把钱花到更有意义和有更大回报的地方。”丁建瓴表示,在波士顿筹建分公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由于波士顿是全球顶尖大学和科学家的聚集地也是大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中心,新组建的分公司可以通过投资新兴技术来加快推出新产品,最近6个月已经看了一些新的专利技术和创新技术,制定了未来两年内的研发合作计划。

丁建瓴列出了乐纯生物今年3月新上市的主要产品:LePhinix™摇摆式生物反应器——专为涉及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细胞的各种细胞培养应用而设计;LeCulti™ 细胞透气培养瓶——典型应用于免疫细胞培养,原液分装系统——乐纯生物的分液系统以全自动的方式实现高速分装。这些新产品有着共同的技术要求:成本大幅降低,可稳定量产供货。

丁建瓴还透露,乐纯最近的一个技术突破点是过滤膜,目前进展非常顺利。

“现在供应比较紧缺的是过滤膜,集中在超滤和微滤这两类,此外就是除菌膜,突破的重点是高稳定性,不仅仅要质量高,而且要可以持续稳定地产出,目前全球只有三四家企业可以达到这一水平。”丁建瓴说。

丁建瓴表示,当前国内医疗耗材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把“卡脖子”材料做出来,在关键材料上达到供应链的自给和可控,这样企业才能够持续成长。

认真做研发,少走弯路

2016年,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动物、科研试剂、创新方法等保障研究开发的科研条件建设纳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之后每年均会发布相关的意见或规划以加强基础科研建设。

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格外受到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这一领域。

2022年,在A股一百多家市值超千亿的企业中,生命科学企业占比稳居第三,仅次于金融与白酒板块。单看科创板,三年前中国仅有15家生命科学企业登陆,而现在这一数值将突破100家,总市值高达8万多亿元。

高成长、高回报背后,生命科学企业跑得太快了吗?

丁建瓴认为,生物医药就是高投入行业,做研发需要有资金支持,资本会加快行业技术的发展,这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的把资金用在研发上。”

通常情况下,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一些新兴的小公司比例会达到20%。“公司最近的一个战略会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相对于国际大公司,乐纯生物的体量还比较小,因此要提高研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而且要大大提高,未来几年持续地投入。”丁建瓴进一步解释,我们知道哪里是难点,有些东西容易走弯路,所以要提前布局,保证项目研发的顺利推进。

作为首席科学官,丁建瓴认为,人要敬畏科技的力量,但是作为科研人员,更要敬畏生命。

“我接触到的这个行业里的科研人员,他们认同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治病救人;所以生命科学方法论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的方法论,一家企业如果想要在生命科学上做大做好,就不能忽视这一基本认知,所以科学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丁建瓴说。

把钱用在对的地方,找到对的人

丁建瓴还身兼乐纯美国总经理,这个职务也让丁建瓴倍感责任重大,波士顿(分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公司,不仅要研发新产品,还要尽快打通销售渠道,同时要开发新的业务。

“作为首席科学官和乐纯美国总经理,我觉得压力挺大,在创新的同时,我得想着怎么样把钱用在对的地方,能够有更好的回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丁建瓴说。

他表示,在产品的研发和投放上,除了加快供应链上的“卡脖子”原材料的研发,还要敢于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不能等着行业火了再进行研发,在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投入都是有前瞻性的。“我们看到市场正在销售的我们这类产品,基本上都是三五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研发了,所以从整体战略来说,供应链要抓,新品研发也要齐头并进。”丁建瓴这样认为。

对生物制药行业的供应链“卡脖子”现象,丁建瓴从另一个视角提出了问题:与传统制造业的“卡脖子”不同,原材料紧缺卡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全球企业都受到了影响,一方面是市场扩张太快了,另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巨大冲击,一下就把原材料的储存全部消化掉了。

丁建瓴进一步指出,生物制药行业的原材料紧缺并不只是国外公司在技术上压制中国。一个现实是,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供应商就会重点保证全球的大企业耗材需求,那么中国众多的中小生物制药企业的耗材需求就会受到抑制,所以这种原材料的“卡脖子”解决办法就是尽快提升国内耗材的生产能力。

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从器械子行业市场占比来看,整体情况与全球市场类似,大型医疗设备占比超过 50%,其后分别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 IVD 领域。实际上,最近两年国内的原材料产业发展得非常快,“我觉得这是国内生物医疗发展的一个好机会,当供应链受到挤压的时候,下游企业就有更大的动力来试新的产品和供应商,这会给新兴企业带来机会。”丁建瓴说。

不仅要把钱用在对的地方,丁建瓴还需要想办法找到亟需的人才。在与乐纯生物董事长秦孙星第一次见面时,丁建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要招人,拿什么来吸引人才、拿什么来留住人才,跟公司一起成长?

“我在美国、英国、法国公司都工作过,我自己最看重的就是公司的企业文化要跟个人价值观高度契合。”丁建瓴表示,生命科学行业不能只关注高成长、高回报,这个行业许多的从业者都有一种自豪感,那就是治病救人,在为世界医疗系统做贡献。

丁建瓴还强调,作为一个快速发展行业的中资创新型企业,要在全球的平台上出露头角并吸引国际顶尖人才,那就必须要做到“提供平台、提供机会”,乐纯生物以创新和成长为目标,要打造高竞争力的国际团队和与时俱进的国际企业文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