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经济向“稳”而生

朱克力博士2022-05-14 11:38

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前段时间,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应当说,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疫情多地散发与局部暴发,中国经济所面对的,已经不仅是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而是大为超出此前预期的更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发布这样的数据,究竟发出了哪些信号?反映出的亮点和趋势主要有哪些?

一、经济向“稳”而生,潜台词是什么?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

从全年开局的角度看,这或许不是一个足够亮丽的数字。但在环比意义上,比2021年四季度增长了1个多百分点,显现向稳而生、稳中加固的态势,在基数效应减弱的前提下依然是来之不易。

向“稳”而生的应有之义,是在坚持底线思维、夯实增长基础的同时,兼顾需要和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给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更从容淡定推进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为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本年度基础、积累阶段性势能。

不妨结合经济增长目标来看。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备受关注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当时主要考虑的是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可以说,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指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去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达到114万亿元,根据测算,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总量超过9万亿。这一目标的确立既立足现实又体现作为与担当,确立了2022年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这不仅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相契合,也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巩固和拓展的需要。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之下,GDP增速目标实际已经在模糊或淡化,增长应变之策必须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符合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留有一定余地和回旋空间,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尽管如此,能否实现年度增长目标,还是引人关注。当然,就经济增速而言,最后看的还是全年的数据。通常来说,即便第一季度低一些亦属正常,后面三个季度增速还是可能提上来的。而且今年目标中的“左右”二字本身也具有一定弹性,假设浮动0.5%上下,即便全年最低完成接近5%的实际增长率,也在实现目标的基本范围内。

二、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稳增长抓手

综观一季度数据,不仅总体向稳,各项数据也可圈可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4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87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3037亿元,增长4.0%。

分行业和领域看,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畜牧业平稳增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服务业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市场销售保持增长,网上零售较为活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较快增长;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其中,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服务业继续恢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

从投资看,民间投资59622亿元,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5%、35.4%;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0%。

以上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有望回升。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当前,产业转型正在经历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新跃迁,重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活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价值,为此,各地持续加大投资促进力度,不断提升引资质量与水平。通过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引导市场在推动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等相关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布局,更好地为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畅通经济大循环激发更多新动能。

这是基于外部高度不确定性和多重挑战下,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更具有潜力空间。实现经济稳增长,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相关领域,以数字技术在新消费与新基建之间架起桥梁,加快新动能培育和新经济发展。

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共性抓手。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大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协同推进集群化建设、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数字产业新生态,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齐稳齐升。

接下来的时间里,各地在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应把握好时机和火候,让新基建真正赋能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在新基建与新消费的同频共振和动态平衡中,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三、城镇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再来看就业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2月份上升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从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上还算稳定,但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由于受到超出预期的外部环境影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自然而然有所显现,无论是就业的总量压力还是结构压力,都是同时客观存在的。

随着经济的复苏,需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通过保障就业服务,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渠道,逐步解决就业领域面临的问题。对于宏观政策坚持就业优先,需切实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各项政策都要支持和促进就业,改善人力资本,让经济增长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并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稳就业离不开新经济赋能。互联网新经济促进产业提升创新效率,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近年来,伴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日益深化,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通过新经济带动新就业,推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新技术成为新就业的温床。数字技术在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创新专业化程度和加快资本积累的同时,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产生着结构性影响。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预计,到2025年,新技术的引进和人机之间劳动分工的变化,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将创造9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未来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的进步,将使中国就业净增长约12%。

在就业优先的导向下,稳就业绝不仅仅只是稳定就业数量,而是将就业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前提,以此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劳动力市场容量,使经济增长规模及其速度匹配或足以吸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要。未来,以新技术扩容就业规模,以新观念改变就业导向,以新经济调整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是高质量发展诉求下稳就业的必由之路。

就此而言,目前就业面临的压力,其中有一部分是暂时的。在这背后,困扰当下的结构性矛盾,在技术与观念迭代下,也有望逐步消解。

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释放增长势能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一季度经济数据只有4.8%,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仍在深化,这将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就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实践中,存在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诸如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这些问题,亟需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来解决。

近年来,在深化市场化改革方面,中央相继出台了多份重要文件,既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部署,也有构建更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安排。加上此次《意见》要求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并对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顶层设计,可以说,一套新时代市场化改革的组合拳正式形成。

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中国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巨大受益者。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由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收益,被称为改革红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在进一步破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更好地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和产业协同效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大抓手。

在此过程中,要运用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摧枯拉朽的作用,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渗透正在摧毁各种市场壁垒和藩篱,推动形成网络化市场结构,这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与此同时,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培育打造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有数企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强化数字赋能,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科技龙头“数字连接器”作用,引导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入,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科技向善理念引领共享创新,促进“先强带后强”。

乐见其成的是,伴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系列改革的实施,可望迎来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机遇,对解除经济增长的部分抑制因素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营商环境将得到持续优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在改革举措和市场预期的推动下,接下来的经济数据也了继续向稳的基础。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朱克力博士】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