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天下:天津盐碱地改造专家刘太祥的故事

闲聊幕后故事2022-05-16 19:49


李庆三 / 文

公司的创始人叫刘太祥,今年78岁。刘老精神矍铄、精力过人,如此高龄,他未曾居家享受天伦之乐,却依然为国家的盐碱地治理夙愿尽心竭力、乐此不疲。

刘太祥,1944年生于天津北辰区双口镇杨家河村,中学毕业后,他回村务农并加入了生产队。那时,土地和粮食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粮食产量却远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平日里刘太祥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他发现粮食之所以低产,一是这里的土地偏盐碱性;二是土壤有机质成分较低;三是由于盐碱造成土壤板结,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粮食欠产的致命因素。不久,刘太祥提出改造低产田的建议并得到村民们的一致拥护,他还被举荐为生产队队长。一年后,在他的带领下粮食产量每亩增加了2倍,总产量由原来5万斤达到12万斤,第三年年产量竟达到18万斤,从那时起,刘太祥和土地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沿海城市相继兴建多个经济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因地处沿海滩涂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绿植无法种植。因此,如何尽快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这些开发区的首要任务。天津开发区曾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考察、论证,最终这些洋专家们轻蔑地给出的结论却是“绿化禁区”。无奈之下,各地只好选择农田土置换的方法改良盐碱地,成群结队的车辆把乡村农田土运到城里,那些承揽运输工程的官商赚得盆满钵满,而乡下的农田却是千疮百孔、乱象横生、无人问津,这些严重毁坏农田的行径深深刺痛了刘太祥的心,他发誓: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再这样糟蹋土地了,一定要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

1994年,刘太祥在天津开发区注册成立公司。当时,既没有足够的经费也没有研发团队更没有实验场地,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不久,刘太祥承接了盐碱滩地绿化工程项目,他借机召集相关人员开始正式投入研发。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成功地研发出“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 这项技术比农田土置换的方法节约成本30%,更重要的是确保农田免遭毁坏。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评价说:“刘太祥发明的这项盐碱地改良专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如何推广、应用这项先进技术?刘太祥却备受困扰、费尽周折。

这天,滨海新区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对外招标厂区绿化项目,由于厂区四周都是盐碱地的土质,给种植苗木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困难。刘太祥闻听此信、亲自登门,他十分坚定地说道:“不需要你们的500万,我自己垫资300万,而且保证种植的苗木成活率在95%以上,达不到这个目标,分文不取。” 工厂的负责人大喜过望,既节省了200万,又有承诺在先,便将信将疑地签订了合同。就这样,刘太祥顺利地拿下了这个盐碱地改造工程。不出所料,一年后,他在这个厂区栽种的苗木长势旺盛,成活率竟达到98%,外方的专家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工厂不仅一次性支付了全部费用,而且把厂区绿化的其它养护也交给了敢作敢当、诚实守信的刘太祥团队。

至此,刘太祥在天津滨海新区的许多盐碱地段成功种植各种苗木,成活率都保持在95%以上,获得政府和用户的一致好评。从1994年至今,28年间,刘太祥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专利,他的技术先后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生根开花、广受赞誉。国外的财团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们试图出资一亿元人民币购买刘太祥的专利,刘太祥毫不犹豫地回绝到:“我的技术只服务于中国这块土地,再多的金钱我也不会动摇。”

2021年春节,刘太祥和远在海南休养的袁隆平互致慰问,袁隆平爽快地答应日后来天津考察并和刘太祥深度合作,两人惺惺相惜、交谈甚欢。然而,仅仅隔了几个月就传来袁隆平逝世的噩耗,刘太祥悲痛不已,这也成为他今生莫大的遗憾。

国务院提出了 “碳中和、碳达峰”的未来发展目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增加土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扩大森林覆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已近耄耋之年的刘太祥为自己又制定了新的规划,未来在盐碱荒漠地种植国家储备林和农田治理方面,至少完成1万亩的先导示范基地项目,再向全国盐碱滩地区进行广泛推广,并同时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联合设立盐碱地治理技术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一批治理盐碱地的专业技术人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一份朴实无华的土地情怀,也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报国之志。

有人说,袁隆平是享誉中外的“水稻之父”,刘太祥则是默默无闻改造盐碱地的“大国工匠”。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闲聊幕后故事】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