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兹VS庚斯博罗 | 英国艺术史 : 肖像画的兴盛与荣耀(1)

Laura艺术笔记2022-05-24 11:24



▲ 小汉斯•霍尔拜因《出访英国宫廷的法国大使》,1533年


1526年,当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1543)来到伦敦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画家,更没有任何先进的艺术理念。可以说,在中世纪的爱尔兰手抄本插画之后,英国人就没在视觉艺术领域有过什么大的作为,绘画这项技能更是比欧洲大陆落后了二百多年。


是小汉斯•霍尔拜因把肖像画的形式带到了英国。他对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宫廷的记录,以及他实际上强加给那个宫廷的品味,使英国兴起了肖像画的风潮。


▲ 凡戴克《狩猎的查理一世》,约1635年,卢浮宫


一个世纪之后,比利时弗拉芒族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被聘为英王查理一世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他绘制了许多幅国王、王后以及他们孩子们的画像,作品中的大部分作为外交礼品送给了英国的盟友们。凡戴克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肖像画风格——一种比较随意的高贵和不过分彰显的权威,并常常带有田园风味的风景背景。


凡戴克轻松、高贵的肖像风格,影响了英国肖像画将近150年。


由于宫廷画家多画肖像,使得肖像画几乎成为英国绘画的唯一题材和样式,统治英国画坛达200年之久。期间虽然出现了诸如西里欧特(Nicholas Hilliard, 1547-1619)这样的英国本土画家,但他们的影响力都没有超过"泊来"的霍尔拜因和凡戴克。


▲ 贺加斯《卖虾女孩》,1740年



▲ 1743-1745年,贺加斯创作了六幅有关《婚姻模式》的绘画,辛辣讽刺了18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



直到18世纪上半叶,随着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一代英国画家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英国才真正拥有了属于本土的、反应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贺加斯的作品题材广泛,从卓越的现实主义铜版画、油画风俗画到连环画系列,他采用各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揭露和讽刺,后来这种风格被称为“贺加斯风格”。


贺加斯也是一位颇受欢迎的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他善于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社会特征,比如这幅未完成的《卖虾女孩》。


▲ 《雷诺兹自画像》,约1750年


▲ 《雷诺兹自画像》,1780年


画家身着牛津大学的长袍,以自信伟岸的姿势注视着观者 ; 画面右侧,艺术家持演讲稿的左手搁在摆放着米开朗基罗胸像的柯林斯柱上,整个画面充满简洁、庄重的氛围。雷诺兹把自画像视作提升艺术家身份的宣言


1768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成立。学院的创办人之一、首任院长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 1723-1792),是古典理想秩序的拥趸,也是英国学院派艺术的先驱。1769年,雷诺兹被乔治三世封为爵士,是英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1769年至1790年间,作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雷诺兹在学院年度庆典上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内容包括他的艺术见解和美学观点。这些演讲收集成《演讲录》,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艺术语录”。在一次演讲中,雷诺兹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 “严格地说,创新,只不过是先前收集并储存在记忆中的图像的重新组合。”与雷诺兹同时代的威廉·杰克逊(William Jackson)如此评价 : "他(雷诺兹)的学术论述充满机智和独创,他拥有如此丰厚的艺术素养和对作品的敏锐判断,他拥有非同寻常的品味和洞察力。"


在演讲中,雷诺兹反复提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作,把古典艺术视为真正不可动摇的艺术典范。他把这种"从古典中汲取营养"的艺术观念贯彻到自己的创作和日常教学之中。他提倡美术学院的学生要多向杰出的艺术先辈学习,同时要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艺术家不该只是模仿的工匠,而应是具有人文气质、自主把握艺术理想的学者。"


自画像中的他身着牛津大学的长袍,就是旨在强化这一观点。


雷诺兹的艺术理念受到其好友,美学家、哲学家艾德蒙·伯克的影响。伯克将“崇高”这一概念引入视觉艺术——这种风格最初源于历史画的创作,阐发为一种由巨大、敬畏所引起的心理状态。这与雷诺兹坚信历史题材绘画具有崇高的地位,希望在英国复兴古典绘画艺术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将这样一种"崇高"的思想运用在肖像画的创作上——以诗意的方式来构思、呈现主题,进行合理的理想化,使描绘的对象“集中了人像所能具备的一切优点”,这是形成雷诺兹肖像画“宏大风格”的基础。



▲ 《奥古斯特·凯珀尔勋爵》,1779年


▲ 《乔治·库斯梅克船长画像》,1782年


▲ 《哈林顿伯爵三世》,1782年


▲ 《第一代赫斯菲尔德勋爵》,1787年



雷诺兹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一个牧师兼教员家庭。18岁到伦敦学画,后出访意大利。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非常敬仰,他认为:“米开朗基罗更有诗意的灵感,他的观念总是宏伟崇高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超凡脱俗的,他们的行为、态度或者是肢体特征,都流露出不同一般的风度气质……"意大利游历时所见的古典杰作中的构思被他借鉴到自己的肖像画创作上。


雷诺兹追求理想、简洁和庄严的艺术效果,不认同对于细节部分的“装饰风格”,他认为“追求优美,往往就会有损崇高,宏大效果中的简洁与庄严,与追求感官愉悦的风格很难兼容"。毫无意外,学院派卡拉奇兄弟的艺术主张受到雷诺兹的青睐,威尼斯画派和弗兰德斯派系则被他归为“装饰风格”而遭到贬斥。


得益于意大利古典艺术的滋养,1752年回到英国的雷诺兹旋即成为伦敦最有声望的画家。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同步构筑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形成并确立了肖像画的“宏大风格”——这种"宏伟与崇高"的思想成为对单纯模仿、写实的超越,成为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美"的基石。


▲ 《儿童肖像画》,1776年


▲ 《纯真年代》,约1788年


雷诺兹的儿童肖像画也相当出色,他注重强调儿童的天真无邪和自然优雅,《纯真年代》是其最著名的儿童肖像画


▲ 凡戴克《仁慈》,1628年


▲ 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1647-51年


雷诺兹《科克班夫人与她的三个儿子》,1775年


画面的主体人物科克班夫人姿态优雅地注视着她的左侧,三个孩子环绕着她,典型的"宏大风格"亲子肖像画。雷诺兹悉心研究、参考了两幅古典名作 : 左侧孩童的姿态借鉴了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中丘比特的形象 ; 整体构图则受到安东尼·凡·戴克《仁慈》的启发。


大面积的酒红色帏幔作为画面的背景,右侧的鹦鹉平衡着帏幔与远景天空的蔚蓝色 ; 帏幔忽隐忽现的流苏金边与科克班夫人披肩的金色相呼应。整个画面无论是形体、姿态或色调,都达到了雷诺兹所追求的古典主义的典雅与宏大。


雷诺兹推崇典雅、理性的古典艺术,在他的画笔下,英国传统的贵族气派、新兴资产阶级的绅士风度与意大利古典主义风格融为一体。雷诺兹认为绘画的意义,就在于"赋予他所画的肖像某种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的东西,因为这是伟大创造力的标志”。


凭借着"宏伟风格"的肖像画和主题画——这些糅合了创作者见识、想象力、记忆和情感的艺术作品,雷诺兹的新古典主义画风引领着18世纪后期的英国画坛,整整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可以说,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领导者,一名口才雄辩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雷诺兹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本土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在英国民族艺术的荣光里,闪烁着大英帝国的道德优越和贵族阶层的荣耀。



《阿克兰上校和悉尼勋爵,弓箭手》,1769年


▲ 《马尔伯勒公爵家族》,1778年


▲ 《莎拉·坎贝尔肖像画》,1777年


▲ 《卡洛琳·霍华德女勋爵肖像》,1778年


▲ 《瓦德格拉夫女士们肖像》,1780年


▲ 《乡村女郎》,1788年


雷诺兹和他领导下的皇家艺术学院受到了褒贬不一的关注,尽管追随者甚众,但依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1808年,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就抨击了雷诺兹《演讲录》的陈腐与教条。特纳(J. M. W. Turner)詹姆斯·诺斯考特(James Northcote)则是雷诺兹阵营中的坚定拥护者。诺斯考特是跟随雷诺兹学画4年的学生,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 : “我完全了解他,包括他的弱点,但我很肯定,我崇拜他。”特纳甚至要求死后把他安葬在雷诺兹的身边。


2018年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成立250周年的纪念年,英国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回顾与称颂皇家艺术学院为英国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看着他的画,我们就会感到眼中有泪水,却不知是从何而来。”

——约翰·康斯太勃尔



▲ 雷诺兹《扮成悲剧缪斯的萨拉·西登斯夫人》,1789年


夫人身着庄重的长袍,双眉微颦,仰头遐思,身旁伴有神话中的人物,仿佛正在出演一幕古典悲剧。这幅肖像画摆脱了对局部细节的矫饰,是一种对主体形象理想美化的宏大风格


▲ 庚斯博罗《萨拉·西登斯夫人肖像》,1785年


▲ 庚斯博罗《萨拉·西登斯夫人肖像》局部



抵制雷诺兹学院派陈规教条的,还有在野的自由派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庚斯博罗比雷诺兹小4岁,是和雷诺兹齐名的肖像画家,同时又是他的竞争对手。个性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极不相同的艺术风格。


二人都曾为当时英国著名的悲剧女演员萨拉·西登斯夫人画过肖像。


雷诺兹的创作在前 : 庄重的褐色调,精致的构图和典雅宏大的气魄,符合他一贯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塑造。一年之后,庚斯博罗的作品则呈现出另一种趣味 : 夫人侧身坐着,姿态轻松。明亮的蓝条绸衣,饰有皮毛的时尚披肩,庚斯博罗用细碎的笔触、富丽的色彩刻画出一位生气勃勃、颇具个性的女演员形象。


西登斯夫人一定更喜欢这幅韵味自然的画像,到晚年还一直把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 庚斯博罗自画像,1759年


▲ 《安德鲁斯夫妇像》,约1750年


这幅早期的肖像画,描绘了年轻的安德鲁斯夫妇打猎归来,在树下歇息的场景。人物位于画面左侧一角,右边的大幅画面被麦田、橡树林和天空的云彩所占据,庚斯博罗在他的肖像画中总试图给风景一些突出的地位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萨福克郡(Suffolk)萨德伯里镇,这里地势平坦林木茂密,一派自然风光。萨福克郡也是英国另一位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的故乡。


少年时代的庚斯博罗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绘画天赋,他画了很多风景速写和素描,他说:“萨福克使我成了艺术家。”13岁时,庚斯博罗离开家乡到伦敦学艺。他先是师从雕刻家Hubert Gravelot,后来又转到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的门下,这与当时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去欧洲"壮游"的风尚大不相同。5年之后,庚斯博罗来到艾普斯威克(Ipswich),这里聚集着大量传统的欧洲艺术品,有雕刻和装饰纹样,也有豪华的家具和陈设。这些艺术精粹开拓了庚斯博罗的眼界。


为了谋生,庚斯博罗几次搬家。1759年,庚斯博罗移居巴斯(Bath),这是当时著名的度假胜地,有着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在这里,他专心研究了凡戴克的肖像画,最终吸引了一批时髦的客户。庚斯博罗在巴斯不到十年,便获得了辉煌的荣耀。1768年,他被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


这位雷诺兹艺术上的劲敌勇于创新,崇尚自然。他摈弃了英国当时流行的,一本正经、矫揉造作的肖像姿态,注重探索人物不拘形式的神情和体态,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标志着一种新风格的形成——英国式的洛可可肖像画。



▲ 《蓝衣女子》,约1780年


这是庚斯博罗在色彩运用上对英国传统技法的一次突破,而且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突破——轻盈的笔触和混合着银灰、蓝色的头发衣饰,构成了一幅别致的肖像



▲ 《蓝衣少年》,1770年


这是庚斯博罗最广为流传的杰作,是艺术不拘成规的经典,奔放的笔触、宝石蓝的光泽,尽显少年的倜傥风度。而它创作的初衷是为了反对雷诺兹的偏见




有一次,雷诺兹在给学生讲授绘画技法时说:“蓝色这样的冷色调不能在画面上占据主要地位。"庚斯博罗得知后,表示蔑视这种“法规”,遂用大面积的蓝色创作了这幅《蓝衣少年》。


色彩,是庚斯博罗肖像作品的另一特色。他运用色淡而闪烁的色彩,以及松散、流畅的笔触营造出一种自发和新鲜的感觉,画面充满节奏和韵律。他喜欢用银灰色,也擅长蓝色的使用,被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称为“鲁本斯以来最伟大的色彩家”。


庚斯博罗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更多的是采用自然观察而不是严格的学院派绘画技巧。他快速、急切的笔法有时会令人想到荷兰哈尔斯(Frans Hals)的肖像风格,但那些以微弱的阴影和精细的笔触所创造出的纯粹愉悦的感觉,似乎得益于华托(Antoine Watteau)的色彩力量。


总之,庚斯博罗不拘泥不守旧——不同于贺加斯那种重视情节、道德教益的绘画风格 ; 也不似雷诺兹严守古典规范,追求庄严、恢宏的艺术效果,庚斯博罗的肖像画在造型、布光、用色、构图方面有着诸多的独创。在他自发、即兴的笔触中闪现着鲁本斯、凡戴克、华托、布歇的影子,又从未失却明晰可辨的个人风格。



▲ 《格雷汉姆夫人的画像》,1777年



▲ 《晨间漫步》,1785年



▲ 《乡村姑娘和狗与水罐 》,1785年



▲ 《理查德·布林斯莱·谢里丹夫人》,1787年



▲ 《乔治亚娜·卡文迪什,德文郡公爵夫人》,1787年



▲ 《玩猫的画家之女》,约1759年


这是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描绘的是庚斯博罗的两个女儿玛格丽特和玛丽。在玛丽的左边脸颊上可以看出明显的运笔方向,人物脸部从亮到暗的过渡微妙、自然,阴影部分刻画得恰到好处。除了人物的头像,画作的其余部分显得粗略,可能是画家的有意为之



▲ 《约翰·道格拉斯夫人肖像》,1783–84年


画中人侧向一隅,读信的姿势略带忧郁,艺术家用相似的银紫色色调和流畅的笔触,描绘夫人身后的云朵和飘动在膝上的帏幔,人景相融




“画肖像是为了赚钱,而画风景则纯粹是爱好。”

           ——托马斯•庚斯博罗




▲ 《萨德伯里附近的树林》,1748年


《萨福克风景》,1748年


▲ 《从集市出发的路》,约1767-68年


▲ 《圣詹姆斯公园的林苑》,1783年



▲ 《有牧羊人和羊群的海景》,约1783-84年



▲ 《丰收的货车》,1784年



▲ 《集市马车》,1786年


朴素的田园景象,传递出一份静谧与安宁。相比以往在画室里构建的幻想式风景,庚斯博罗晚年的风景画更为真切动人。画面弥漫着英格兰特有的雾气与暮霭,这种怀旧的情绪是对“快乐英格兰”的追寻,让人联想到法国画家柯罗的风景画

庚斯博罗的肖像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成为皇家恩宠的画家,但他真正喜爱的却是风景画。庚斯博罗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 : “我厌倦了肖像画,非常希望能带上我的小提琴,走到一个甜蜜的村庄,在那里我可以画出陆地的跳跃,在宁静和安逸中享受生命的欢愉。”

显然,对庚斯博罗来说,风景画才是真爱,他也具备足够的技巧来展现英格兰的迤逦风光。在那个风景画并不被重视的年代,庚斯博罗是最早描绘英国乡村风景的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色彩典雅,线条生动,充满田园的诗意。

所幸的是,庚斯博罗“如画”风格的风景画与技法得到康斯太勃尔的传承与发展。就像雷诺兹倡导的学院派艺术为后来拉斐尔前派(Pre - raphaelitism)的出现铺平道路一样,庚斯博罗对英法自然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风景画(Realist Landscape)的发端产生了重大影响。

雷诺兹,这位与庚斯博罗竞争了一辈子的老对手,在皇家美术学院的第14次演讲中,胜赞他为复活英国画派的奠基者。

此言极是。  


文/熊琦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Laura艺术笔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