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从“一企”“一城”看中国转型金融实践——转型金融发展调查(下)

安娜2022-05-25 11:38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但“转型”在各国间很难有统一的定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发展转型金融,既要借鉴国际经验,紧跟国际趋势,也要有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章法”。中国的转型金融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在积极研究,一些企业和城市也正在用实际行动探寻答案。

一家企业的转型金融探索

2021年1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碳减排宣言: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这份超前的“双碳”时间表背后,不乏金融创新对企业转型的强有力支持。中国宝武旗下上海欧冶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冶金服”)正是这些创新的“执行者”之一。

据欧冶金服金融科技部总经理蒋琦洪介绍,欧冶金服在2018年推出应收账款电子债权凭证产品“通宝”,为钢铁产业生态圈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2021年进一步推出“绿色+通宝”产品,面向钢铁产业上游客户,提供绿色、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与普通“通宝”相比,“绿色+通宝”产品的企业融资成本可降低20到100个基点。

“绿色+通宝”是如何应用的呢?以废钢再加工利用场景为例,由废钢资源加工再利用企业根据实际生产采购需求,向其供应商在线签发“通宝”,并由欧冶金服运营的碳金融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结合贸易背景信息标记“绿色”标签,供应商收到“绿色+通宝”后,可在指定的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融资支持,实现节能减排企业基于“通宝”的支付行为与可核查的绿色数据相匹配和捆绑,从而深化绿色传导,推动金融普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欧冶金服“绿色+通宝”产品已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深入合作,并初步形成绿色客户评价标准。根据该标准筛选出首批60余家绿色客户,已发生融资规模达2.36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因政策及市场尚未对转型金融有明确定义,欧冶金服“绿色+通宝”金融创新只能通过标记“绿色”标识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是否可以界定为转型金融目前尚难定论,但其无疑将为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王孟颖表示,中国银行长期关注中国宝武碳中和行动方案,除了与欧冶金服合作推出“绿色+通宝”业务,去年还为中国宝武旗下的宝钢股份成功发行其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以转型金融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据了解,目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为数不多业内公认的转型金融产品之一。2021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此后电力、钢铁、煤炭、交通等行业主体陆续发行了SLB。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末,国内23个发行主体共计发行27只SLB,总规模达396亿元;2022年一季度,国内二级市场共有25只SLB参与交投,交易规模为271.83亿元。

一座城市的转型金融实践

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浙江省湖州市在转型金融方面先试先行。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刘一闻说,目前湖州市正围绕有序、公正低碳转型,探索构建区域性转型金融服务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发展规划,编制转型金融发展路线图。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以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高碳高效企业发展、低碳转型技术应用的金融需求为重点,确立了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7项重点工作,尤其注重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价“两手抓”,打消金融机构支持转型活动的后顾之忧。

二是建设界定标准,编制转型金融支持目录和项目库。聚焦湖州能源、工业、建筑、农业四大领域,明确了转型金融支持行业目录以及低碳转型技术路径,并设定相应的低碳转型量化目标,推动实现转型目标“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针对目录界定的转型对象,梳理减碳效应显著、低碳转型路径清晰的转型项目,推动项目和资金对接。目前,已梳理发布转型金融支持项目18个,预计减少碳排放64.09万吨。

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打造转型金融数字化平台。实现减碳核算精准化、银企对接线上化、转型服务可视化,为金融机构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开展信息披露、防控转型风险提供便利。目前,转型金融数字系统已上线试运行,实现逐笔转型信贷业务碳核算,底层数据库已归集能源等碳核算所需数据25.8万条,建立企业碳账户1.6万个。

作为湖州市的本地银行,湖州银行在转型金融产品开发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据湖州银行行长方锋杰介绍,结合湖州市工业碳效码及湖州银行上线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贷客户评级系统等,湖州银行设计了与企业能效利用率、碳强度等挂钩的工业低碳系列特色产品,重点加强对制造业园区、节能环保、低碳工业等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

“我们还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了以企业用能数据评估企业实际生产产量的碳效模型,作为辅助我们为实体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工具之一。”方锋杰说。

此外,方锋杰表示,紧跟湖州市金融办的步伐,目前湖州银行已制定专项转型金融实施方案,提出“转型金融与业务发展、与信贷管理流程等融合性发展”的目标,涉及业务发展、风险管理、数智转型等方方面面。

转型金融全面发展尚需破壁

企业和地方的转型金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了转型金融在中国市场的生命力,也为转型金融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但也应该看到,转型金融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许多难题待破解。

从产品层面看,目前转型金融产品还相对单一,以债券为主,且交易规模较小。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际可持续类债券发行量超过9300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占比过半;可属于转型金融范畴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占比分别为10.5%、0.5%,合计占比仅11.0%。

在政策环境方面,转型金融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在国际层面、国内市场层面都待形成共识。“目前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各方对‘绿色’的定义经过十年来的磨合与发展,已经拥有比较清晰的共同语言。但就转型金融中‘转型’的具体定义,尚缺乏清晰的国际共同语言。”法国农业信贷集团旗下的东方汇理银行可持续银行业务大中华区主管曾嘉汶说,因为各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差异,不同国家转型金融重点支持的行业和技术也有所不同。

从具体的政策体系来看,现有转型金融相关政策规范,依然主要停留在大原则层面,且如何设定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目前国际观点也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只需原则上要求所有转型活动可以达到一定的减碳效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编制一个具体的转型活动目录,并设定按这些路径操作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实现的减碳幅度。”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说,长期看,从原则性描述逐渐向目录过渡是一个趋势。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国际上制定的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主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行业最佳”原则,尽可能支持转型行业中与《巴黎协定》目标最接近、最具转型潜力的优质项目;二是“非碳锁定”原则,尽可能适应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转型技术,为技术更新保留空间;三是“无其它损害”原则,尽量保证不造成环境污染及大范围失业等重大损害。

马骏、周月秋等专家表示,在制定国内转型金融标准时,这些国际普遍性原则有借鉴意义。此外,马骏认为还需把握以下几个原则:转型活动可以是具体的项目,也可以是更为广泛的企业经济活动,包括一系列投资项目和业务转型活动;转型活动的主体(企业)须设定减碳的量化目标和时间表;较为复杂的转型活动,如无法通过转型目录和目录中明确的量化指标直接识别的转型活动,需要得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转型”认证。

在马骏看来,湖州市在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方面,选择了编制目录的方式,符合长期发展趋势,可提升界定标准的清晰度,有效减少金融机构由于担心“洗绿”而产生的不作为、不参与的倾向。

马骏、曾嘉汶等专家认为,下一步,市场各方需投放力量和资源,为全球重点转型工业(如钢铁、化石能源、水泥、航空等行业)的合格项目类别及其技术性要求提供国际公认的框架,并在制定减排目标、支持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提升项目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能力上为企业提供配套支持。

万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张燕玲呼吁,总结实践经验,尽快组织学界、业界共同研究讨论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概念、标准和分类,以及相应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全国推广的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据了解,当前国内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在着手相关研究和部署。

今年4月,中国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期间的首次金砖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将转型金融作为议题之一。

“目前工行受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委托,牵头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工作组,已将‘转型金融信息披露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将在完善信息披露方面提出推进转型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周月秋说。(参与调研:曹梓骞)

(来源:新华财经 作者 安娜、董雅俊、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