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随笔|说惜食

吴重生2022-06-08 13:03

(小荷初露   朱燕锋 摄)

吴重生/文

惜食,珍惜粮食,对于经历过大饥荒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自觉,根本无需人教的。然而,对于“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来说,大多不知惜食为何物,还是值得认真说道说道的。

很多儿童都会背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为什么会“粒粒皆辛苦”?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所以然来。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农事体验,想象不出“锄禾日当午”的真实场景。

古人有联云“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意思是说,珍惜衣食不只是为了珍惜钱财,更重要的缘由是为了珍惜福分;追求名利无可厚非,但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不需要求人。

导致青少年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他们没有饿肚皮的经历。而承担着教育职责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则长期忽略了“惜食教育”。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可惜现在已不要求孩子们从小背诵了。为什么要惜食?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节约粮食,还因为“惜”字背后有乾坤。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提出了“俭以养德”的教育观,认为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行和操守。

惜时和惜福有着直接的关联。有的年轻人很聪明,通过电商平台,在学习之余,动动鼠标,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钱。他们往往会认为“我花自己的钱买吃的,吃不掉就扔了,谁管得着?”其实,这是认知上的一个误区。钱是你的没错,但资源是社会的。你浪费了社会的资源,就应该受到谴责。

古人将“惜食”和“惜福”并列,是含有深意的。任何一种食物,都蕴含着日月之精华、自然之恩赐,都是劳动所得。人,贵为万物之灵,没有食物则无法生存。由此可见,食物与人有恩。吃了饭,剩下一半,说自己吃饱了,扔下碗筷走人,让家人或食堂工作人员来帮你“收拾残局”。这表面上看,是浪费粮食,不珍惜劳动成果,本质上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福报的漠视。

为什么要加强对孩子的惜食教育?是因为懂得惜食的孩子,才会真正明白父母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才会懂得万物有灵,一颗米、一片瓜、一块肉,凝聚着长辈的爱和温暖,寄托着家国的希望和未来,不可轻言丢弃。懂得惜食的孩子,会持家,会顾家,做事有计划,有章法,更重要的是,会顾及他人感受。

老一辈人有一个习惯:倘若吃饭时不小心把米饭掉到桌上了,会马上捡起来吃掉。米粒背后连着老百姓朴素的惜福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无声体现。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幼儿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行为习惯往往在幼儿时期就养成,并影响终生。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不要过于关心孩子会识多少字,算多少道数学题,而更应该关注孩子做事是否有条理,午餐时是否老剩饭?跟其他小朋友之间能否友好相处?

家乡父母官今晨来电告知,浦江平安中心幼儿园将于今年9月开园,嘱我寄语一二。我想说的是: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是人格塑造的最要紧处。教会孩子爱惜粮食,比教授他们文化重要;教会孩子懂得感恩,比教会他们才艺重要;教导孩子珍爱生命,比教授他们知识重要。家长期盼孩子平安一世,快乐一生,“平安”二字值千金,幼儿园既以“平安”为名,就应该高擎“平安”大旗,引导小朋友们爱惜粮食,谨防“病从口入”。




2022年6月8日中午12时写于北京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吴重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