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以新“中国策”加速全新本土化升级

沈建缘2022-06-17 18:23

随着疫情防疫进入常态化阶段,围绕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开展的经济恢复和重振攻坚战正在跨国企业中广泛进行。6月15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在上海复工复产关键时期,西门子医疗发布全新的“国智创新”中国本土化战略。并宣布西门子医疗上海实验室诊断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底正式落成。届时该工厂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亚太地区的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其研发中心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这是在2021年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成立之后,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次投资“加码”。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国智创新”战略是另一个层次的“国产化”。“不仅仅意味着未来符合中国需求的高端产品将陆续‘国产’,也意味着西门子医疗将以一家‘中国企业’的身份,深度参与‘健康中国’的建设。”他说,“为了加速全球前沿创新的中国落地,西门子医疗需要进一步贴近中国客户的需求,实现全产品线的国产化,改变过去国外发布的新品要经过2-3年才能在国内上市的局面。”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访者供图)

经过30多年发展,在中国,西门子医疗已逐步建立了上海、深圳、无锡三大研发与生产基地。目前,中国拥有西门子医疗全球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从规模上看, 西门子医疗正不断地去扩大在中国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2022年 2月,NAEOTOM Alpha(光子计数CT)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将进一步加速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据了解,在原有国产基础上,新的高端3T磁共振系统MAGNETOM Vida和MAGNETOM Lumina、高端旗舰超声系统ACUSON Sequoia Silver目前已陆续实现本土生产。

6月8日,西门子医疗7T磁共振MAGNETOM Terra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准入,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CE标志和NMPA准入的超高场设备。2022年 2月,NAEOTOM Alpha(光子计数CT)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将进一步加速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Corindus途灵新一代介入手术机器人已于2021年7月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有望让零射线介入手术精准操作落地中国成为现实。预计今年下半年,西门子医疗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一代双源CT、5G磁共振等重磅国产新品。除此之外,公司基于5G虚拟座舱打造的远程诊疗生态圈已初具规模并正逐步扩大影响。今年下半年,瓦里安全球创新中心也将在北京正式启用。

今年,西门子医疗上海和深圳基地将分别迎来创建30周年和20周年纪念日。据西门子医疗相关生产基地负责人介绍,疫情封控期间,4月初,西门子医疗上海工厂即在各地方政府部门支持下,安排员工以及后勤的保障人员100多人进行生产。4月16日,被列为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第一批重点复工白名单,5月中上旬驻厂员工已经达到400多名,产能恢复达到100%。深圳工厂也因预案充分产能未受影响,能够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要。

在完备的生产基地和“国产化”升级之外,“国智创新”战略,一方面将加速全球领先技术在中国的落地;另一方面将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通过“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推进本土业务模式升级”三个维度,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

根据计划,未来全球推出的最新产品都会根据中国实际的需求来进行中国本土化的生产。以即将在今年年底竣工,于2023年正式投产的上海实验室诊断工厂为例,该项目总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免疫试剂和相关产品的生产外,也将与生态链其他的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合作,围绕中国医疗系统的需求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

之前,西门子(Siemens)公布的截至2022年3月底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订单和营收增势良好,营收同比增长15.8%。其中,实验室诊断业务表现强劲,营收同比增长高达37.2%。

西门子医疗董事会成员、西门子医疗亚太区总裁陶琳表示,“中国一直以来对于西门子医疗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蕴含着巨大潜能,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市场环境。考虑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红利,西门子医疗将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完成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现本土业务模式创新。”


访谈:

沈建缘:全新的本土化战略与过去西门子医疗一直在中国进行的本土化、国产化相比,有什么变化?

王皓:西门子医疗不是今天才开始做国产化。上海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已经30年了,深圳的工厂从最早的合资到后来的独资,不断地扩大,所以国产化的模式,对西门子医疗不是一件新事。

新战略“国智创新”真正“新”的地方在于,首先,从前中国作为全球的生产基地,产能一部分供应中国,一部分供应全球,接下来,从基础的产品到高端的产品都会不断地国产化,这是其一。第二,我们不仅仅把全球的产品放到中国来生产,也会不断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研发生产新的产品。接下来我们会不断推出适应中国市场、常适应中国患者需求的产品,无论是基础产品还是高端产品都是这样。

第三,我们深信相信未来会有一些对于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都有价值的创新来自于中国。所以我们也会继续深入本土研发,通过创新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实现创新的本土化。以实验室诊断产品为例,可以看到我们不仅要生产试剂和设备,中国的研发中心未来也将根据中国要求推出实验室诊断产品。这是“国智创新”战略的目标,是另一个层次的国产化。


沈建缘:过去两三年间,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推动的数字化进程,包括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下沉市场的拓展,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会带来西门子医疗商业模式的变化吗?

王皓:我们一直在推进数字化技术,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缺乏设备和人才的基层医疗体系。比如通过一系列服务于基层的设备和解决方案,让有效的、优质的医疗资源从三级医院覆盖到基层医院。

未来我们也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像滴滴打车一样,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实现多点到多点的联动,将优质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连接起来。提供服务的专家既有西门子医疗,也有第三方的医生集团,也有高端的医疗机构。我们已经种下了很多种子,5G相关技术已经在两百多家医院使用,未来我们将用另一个方式把他们接起来,让远程医疗技术覆盖到更多的用户。


沈建缘:面对现在疫情管控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是西门子医疗全球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怎样确立中国在西门子医疗全球供应链当中的重要地位?

陶琳:从西门子医疗上季度的财报当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医学影像,还是实验室诊断业务,都有喜人的进展。反观市场当中的一些友商在业务还是有一定停滞。这也侧面说明我们在供应链管理当中有着一套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使得我们在业务上能够保持一种韧劲,在交货上能够完美符合客户的要求。

之所以我们能够克服重重挑战,在不利的局势之下仍旧能够保持生产和交货的稳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西门子医疗在全球有庞大的、平衡的生产网络。包括中国研发和生产并重的生产基地。第二,我们在研发和生产基地的运营上非常重视供应商贴近式的服务。截至目前,西门子医疗上海研发生产基地80%的供应链已实现本土化,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为中国和海外市场去供货,这是我们在生产和供应理念上的一个重要举措。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方法,以便供应链出现波动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仍旧能够稳操胜券。

  

沈建缘:西门子中国发布新战略的动因是什么?相对于全球其他市场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陶琳:首先,中国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市场,但是我们预计在今后的五年间,随着中国医疗产业的做大做强,中国市场的需求将会不断地放大。因此对于西门子医疗来说,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其次,在中国,我们有重大的政策利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的发展规划》,这些都会给我们在中国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机遇,只要能够与政府相关的策略和蓝图相结合,我相信西门子医疗可以很好地在中国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的战略进一步地升级,正是因为在上述背景下可以给中国市场带来独特的解法。因此需要我们优化和调整业务范围,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

以癌症为例,虽然对于全球来说癌症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的医疗负担。但中国癌症的类型与全球其他地区有较大不同。预计今年中国新发的癌症病例可能会达到480万之多,因此对于中国的医疗系统和癌症的患者来说,需要更为先进和有效的诊疗方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并且稳步地提升疗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国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关的研发和产品的落地,以及更为强调全路径疾病管理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国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创新的生态链有一些非常独特的创想,比如在癌症的早筛、早诊上,中国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些初创公司有一些非常新鲜的和有重大突破性的技术,我们认为在中国也可以更好地去把握中国市场的一些新鲜理念,并且寻求产业链的合作,最终可以推出真正适合于中国医疗系统和中国患者需求的创新产品。

   

沈建缘:瓦里安并购完成整合完成之后给中国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陶琳:西门子医疗对瓦里安的并购是一个协同增效的典范,西门子医疗在临床治疗技术和全路径的疾病管理上有非常先进的产品和经验。瓦里安专注于放疗技术。如果各自在各自领域去发展的话,势必会遇到天花板,但是一旦能够形成合力、协同增效的话,就可以开创出全新的治疗方法,比如全新的癌症放疗理念和方法。

在中国,(整合)也体现了西门子医疗战略上的升级——更注重全面的一站式的产品和技术——从疾病的早筛、早诊到早治,再到后续的疾病管理,通过与产业界横向的合作及先进技术的结合,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在全路径方面都提高诊疗效果,使得治疗效率能够得到明显提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