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折叠:银行争抢“专精特新”

胡艳明2022-06-18 10:1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2022年6月初,四川的一家新能源企业从一家股份行获得200万元的信用贷款,年化利率3.7%。

这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将该合作形容为——“双向奔赴”。

此前,这家企业要想从银行拿到贷款,实在是要难很多,贷款利率是现在的两倍,还需要抵押物。而抵押物对小微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变化发生在去年底。陆续有支持政策向科创类企业倾斜,让这家企业的融资获得性和便利度逐渐提升。

感受更明显的是那些被列为国家级和地方级的“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经济观察报采访了解到,去年底以来,很多“专精特新”企业,从融资无人问津,变成了银行争抢的“香饽饽”。

江苏当地一家刚入围市级别“专精特新”的企业总经理介绍,目前该企业可获得的贷款额度大幅增长,以及资金成本迅速下降,之前贷款利率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上浮,现在可以获得LPR水平。

银行这一端,转变发生得也同样明显。西南地区的一家股份行客户经理就深有体会。“以前他们(‘专精特新’企业客户)都是主动去找银行,银行还爱答不理的那种感觉。但是现在突然一下子成了各家银行都找他们,批完(贷款)之后就催他们提款。”

5月份以来,各大银行把加大信贷投放列为重中之重,而各方加码的发力点在哪?过去信贷的主战场地方城投公司和地产行业,如今已冷却,资本愈发追逐有限的优质企业。国有大行信贷下沉到过去股份行们关注的领域,而股份行们开始抢夺中小银行的信贷客户。

从整体投放来看,不少银行信贷人士感叹,今年的信贷投放依然是重点和难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前如何切实激发信贷需求、推动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由降转升,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争抢投放

“主动发力、应贷尽贷、尽早投放;全力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行全年信贷规模正增长;将做好信贷稳定增长、同比多增作为当前及全年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全行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这是5月以来多家银行总行层面向分支机构发布的政策号召中出现的措辞,银行的信贷诉求从没像现在这样直白和迫切。

一方面强调稳信贷增长,另一方面市场参考利率也在下降。今年以来,1年期LPR从年初的3.8%下调到3.7%,5年期以上LPR也经历两次下调,从去年的4.65%到目前的4.45%。

不管是对公贷款还是零售贷款的利率价格均在走低。上述四川新能源企业之前获得的贷款利率至少要在现在的基础上翻倍,也就是7%-8%左右,而且还要抵押物。虽然现在也需要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但好在价格降下来了。

这家企业正在申请“专精特新”企业,目前还未正式进入当地工信部门名单,但已有银行主动与之接洽。不过他们现在的资金需求度并不高,想走一步看一步。

在金融行业,钱往往流向了不缺钱的企业,在资金额度充裕的情况下,这种差距更加明显。上述西南地区股份行客户经理就发现,在当下的市场上,银行争相去抢优质企业,争先恐后给他们批贷,但银行批完之后,往往企业又需要不了那么多要融资。而资质略差一些的企业想要资金,银行考虑到没有相应的抓手,也不敢放。

而“专精特新”类企业就成了银行争先合作的领域之一。这位客户经理也特别关注资金的安全性,他说平时在接触与拓展客户时,他关注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因为做起来放心一点。

在贷款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今年部分银行对分支机构新增了信贷投放的考核标准。江苏地区某股份行支行行长透露,其所在银行不仅考核信贷投放量,而且规定利率不能太高。

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但是这家银行规定贷款利率不能比区域内其他银行高。其逻辑是:只有利率不比其他银行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和其他银行竞争到优质的客户。如果利率定得太高,客户则不会接受,除非他很缺钱,所以相应地,会带来逾期的风险。

对于银行信贷投放中的问题,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还是需要在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最后一公里”进行创新。从银行金融机构面临困难调整与此前实践看,信贷投放创新可以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供应链金融创新,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银行风控等。

竞争红海

银行争相投放给某类客户的现象,多位银行人士都表示十分罕见,有长三角地区股份行二级分行负责人称,近几年都没有这样过这样的情况。

究其原因,因为不仅是监管有要求、总行层面对分行有考核,而且人民银行对银行有科技创新再贷款的政策优惠。

这位股份行分行负责人将政策对专精特新类企业的扶持称为“为未来先迈出的一步”,虽然不见得所有的专精特新类企业未来发展都会好,但至少这些企业是有科技含量的,是通过政府权威部门评估过的,在公司管理、技术先进性、产品的适用度等方面肯定有潜力,银行出于发展客户的目的,肯定要先布局这一类的客户。

不过他认为,专精特新已经成为机构竞争的热土,不再是蓝海,已经成为红海。“他们可选择的融资渠道多,既有股权性融资,又有债券融资,各种钱都纷纷往这个行业里面砸。生意又没有很大,哪需要这么多钱。”

从各家银行总行公布的内容来看,在鼓励信贷投放时都有明确侧重的领域,其中多提及“专精特新”领域,另外普惠小微、科技创新、外贸企业、制造业也都在重点领域。

在备受追捧之下,不再是银行选择客户,而是客户选银行,没有合作基础的银行想进入这一领域并不容易,“如果以前没合作,你现在想进来可以,只能是信用贷款,而且价格还得低。”有股份行江苏地方支行行长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与部分银行“难进入”不同,华东地区一家城商业银行的支行本身定位是科技支行,过去几年与当地科技企业有着比较好的合作关系,伴随着企业成长,现在和区域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有合作。

“以前四大行都不做,现在他们进来竞争挺激烈的。不过,一家企业不只与某家银行做业务,一般都会有2~3家。”该支行行长表示。

虽然对存量客户影响不大,但是在大行竞争下对利率冲击比较大,该支行行长称,他们贷款基本上在4%左右,但国有大行利率现在都是3点多,基本是LPR的水平,所以他们在放贷时就赔钱。

4月28日,央行宣布正式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支持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不过目前该再贷款的发放对象尚未惠及地方性商业银行,“期待这个政策,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利润放得稍微低一些,不赔钱就行。”该支行行长说。

为何青睐“专精特新”类企业,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参与,更依赖于“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群体的不断壮大。因此,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成为银行同业服务的重点,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一片红海。

面临众多同类机构的竞争,银行也在选择另辟蹊径。上述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称,区别于大多数银行,浙商银行比较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对象也进一步扩大至成长期的科创企业,后续还将创新特色产品服务,满足不同阶段科创企业多元化需求。即将推出“专精特新成长贷”“认股选择权”“科创共担贷”等专属特色产品,提供全周期、一站式、定制化综合服务,专项用于服务处于更早期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陪伴企业一起成长,实现远期共赢。

虽然暂未获准进入科技创新再贷款,但上述城商行支行目前业务很大一部分亮点在于模式的创新与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针对科技企业,他们以新模式来开展业务,与当地政府合作,当地省科技厅提供科技风险补偿政策,若贷款出现风险,政府承担70%责任,银行方面只需承担30%。

担保机制对于银行来说是分担风险的工具,但是对企业来说是成本切实的增长,企业对这部分的成本也非常敏感。

上述入围“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在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之前,他们也可以在银行获得贷款,但是相比现在难很多,首先是成本相对较高,4%左右的利息,再加上1%-2%的担保费用,有时候甚至是2%以上,综合成本会达到6%以上。而现在,他们可以获得信用贷款,无需担保,成本在4%左右。

对于今年银行信贷投放落实情况,上述西南地区客户经理表示不理想,而且当地整个(银行业)行情都这样。

这其中也有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这位客户经理说,其所在省的信贷投放很难,因为既没有规模性产业,也没有成体系的客户,且地方规模以上的企业也比较少,所以现在主要投放专精特新、新能源、绿色清洁能源等领域。

他告诉记者,从去年以来他也做了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的贷款项目。相比之前,有了明显不同的体验,以前都是他们主动去找银行,银行还爱答不理的那种感觉,但是现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各家银行都找他们,批完贷款之后就催提款,很多家(企业)都是这样的情况。

很多入围专精特新或者获得高科技政策倾斜的企业,拿到了比之前价格低的贷款,而部分行业并没有这么幸运。甘肃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一直关注信贷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其公司因缺少抵押物,而只能在银行获得成本相对较高的信用贷款,他向记者感叹:“政策在平流程,现实在对流层”。

期待拐点

“我也观察到很多银行都追着专精特新类的企业。但冷暖自知,慢慢可能有的银行也不愿意(给他们)放了。”上述股份行分行负责人称,因为银行也有成本的制约,不能亏了钱去做。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一样,慢慢地可能开始调整,这毫无疑问,毕竟专精特新类企业的容纳量有限。而要靠专精特新类企业去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

对于预计市场需求何时会转好,有江浙地方分行人士对信贷投放表示乐观,也有很多人士并不乐观,称银行今年经营情况可能不会太好。上述西南地区股份行信贷经理表示,“经济形势没有改观,我们就没有改观,银行是跟着经济走的。”

在5月央行召开的信贷形势分析会后,王青认为,“事不过三”,尽管此前两次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未能根本扭转各项贷款余额增速下行势头,但考虑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及稳增长需求的迫切性,其判断本次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后,月度新增贷款规模有望较去年同期持续大幅多增,从5月开始,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将出现趋势性的上行拐点。

5月份的信贷数据的确有大幅反弹,当月新增信贷1.89万亿,是4月的三倍,不过在结构性方面仍显出不足,例如居民融资需求仍偏弱、企业中长期贷款信心有待修复等。

在上述股份行分行负责人看来,就像是汽车踩了刹车再重新启动是要耗油的,经济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来看,预计房地产、城市更新、基建等项目预计都要拉动起来,但也需要时间,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例如,他认为,房地产现在已经进入了一轮重新启动的阶段,但是市场上的信心没有恢复,现在很多银行是想投房地产领域,但是房子卖不出去,销售是问题,所以银行也在观望。

在金融政策方面,王青认为,接下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会进一步发力。

对于中国政策支持经济复苏的空间,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在6月16日的媒体分享会上表示,相比货币政策,他更关注中国的财政政策。预计财政政策未来可能会推出规模较大的刺激政策,包括在下半年推动基建的建设,而这会成为市场复苏的一个非常好的催化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