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报道 | 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行长余冰:中国对跨国公司吸引力正从制造向市场转变

种昂2022-06-21 09:5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种昂 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是推动者,也是获益者。

他们往往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他们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拆分架设在全球不同的区域,以期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获得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利润。

二十年前,在全球产业大迁徙中,中国最初凭借原料、人工等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一跃而起,逐渐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政局动荡、贸易摩擦频发,国内各种要素价格一路高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不断,部分外资企业回流本土,部分跨国公司转去东南亚诸国。当下在华跨国公司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去留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6月19日第3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召开。会上,经济观察网专访了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行长余冰。

摩根大通自1921年开始在华开展业务,为众多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涵盖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销售和研究、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

余冰认为,大多数跨国公司仍看好在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对于跨国公司的吸引力,正在由制造环节向市场环节转变。

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行长余冰

摩根大通上海分行行长余冰

供应链与资金链的冲击

经济观察网:数月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不断,摩根大通关注到跨国公司日常经营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在华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什么影响,又是如何应对的?

余冰:根据我们的观察,本轮上海疫情期间,一些在华经营的些跨国公司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我觉得,这个困难不单单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可能会面对类似的挑战。挑战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大家都会关注疫情期间供应链的保障问题。第二,有些企业因为疫情短暂的冲击,可能公司的资金链也会出现一些压力。

讲到供应链,供应链融资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我们的跨国公司客户因为本身的体量、资金规模和资源,还是能找到一些应对的措施。但在业务上与之打交道的供应商可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对于供应链融资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矛盾的地方是因为在疫情期间,大家很多都是居家办公,一些传统交易方式,比如说面对面提交交易文件、指令的传送,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摩根大通银行及时推出了线上的服务方案,通过线上对供应商去做尽职调查,通过线上来完成交易指令的传送,解决了供应商的痛点。我们看到疫情以来,摩根大通系统中新上线的供应商当中90%都采取了数字化方案。

同时,有些企业在疫情期间可能出现资金压力。比如,某外商投资纺织纤维生产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进口成本增加,流动资金需求变大。摩根大通主动为这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并主动降低融资成本,有效地打消了企业对国内采购及海外进口原材料的资金成本顾虑,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再举一个例子,在疫情期间某外商投资的汽车零部件厂商销售业绩不如预期,员工的工资、母公司的货款使得流动资金的压力快速上升,我们紧急为其设立2亿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经济观察网:疫情期间,向摩根大通银行提出资金需求的跨国公司比平时多了多少,您有没有这方面直观的感受?

余冰:跨国公司正常经营时,一般来说会通过集团内部进行资金支持,尽量会减少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在疫情期间,我刚才提到的这些案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部分企业可能出现临时性的、外部资金需求的突然增加。

经济观察网:目前,疫情尚未结束。您在与跨国公司客户交流中,是否发现他们经历这轮疫情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做一些改变,平衡经济性与安全性?

余冰:根据我们与客户接触时的观察,中国市场的潜力、吸引力以及基本面,在跨国公司的认知中没有改变。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着14亿的人口规模以及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收入群体。如此大的消费体量,以及新基建、数字转型所体现出来的消费结构的转型,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说都是长期的机遇,需要做长期的打算。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建立起“在中国,为中国” (In China,For China)的战略,这是和以往有所不同的。

如果从跨国公司来看中国这个市场,除母公司所在的本土市场之外,中国可能是他们的第一大国外市场或者是第一大新兴市场的增长引擎。所以很少有跨国公司可以忽略、绕开中国这个市场。

至于有些产能会不会转移到其他国家,从我们跟客户平时的讨论来看,首先取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模式有没有很好的战略布局,也就是业务模式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增值空间有多大。很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在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冲击时,抗击打能力很强。如果一些跨国公司整个价值体系不清晰,或者主要依靠原本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的驱动因素,可能很自然地会去寻找一些其他低成本的市场。

我们看到,比如在汽车、消费品、化工等行业,跨国公司还是在不断投入中国市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9%,2022年1到5月有17%的增长。跨国公司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的规划。我们与客户讨论时能看到,疫情影响客观存在,但这些跨国公司在华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

中国吸引力的转变

经济观察网:从您的一些观点当中似乎让人看到,中国以前经济发展凭借的是制造业的红利,慢慢的,这种红利在由制造业向市场转移,更加吸引跨国公司的是中国的市场?

余冰:这是我的一点观察。中国的GDP规模发展,以及消费能力、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所释放出来的市场需求的红利涉及到各行各业。各行各业跨国公司的参与者,会抓住这个机会去做一些投入。比如,中国所倡导的数字基建、数字化转型也是非常吻合跨国公司长期的战略定位。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很愿意通过一些数字化的方案、手段、战略,深度参与广大的中国市场。

经济观察网:跨国公司看重中国由制造业红利向市场红利转变,二者评价指标是不一样的。评价制造业的红利,跨国公司看重的通常是原料、人工、水电暖等成本的高低,所带来的价格优势;评价市场红利时,跨国公司会看重哪些具体因素?

余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商投资的主要概念是以制造业为主,看重成本,看重政策,在华建立工厂,有一部分劳动力,就运营起来了。我们观察到,现在外商投资中国时有这样一个目标——让自身更加接地气,对当地市场的需求转变反应更加灵敏、更加迅速。这是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的新变化。

业务模式上,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变化,比如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会在中国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就是为了很好地抓住中国的市场机会。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品牌、全球资源进入中国市场,深耕了多年,认识到中国市场很庞大,也很复杂,消费需求跟其他市场不一样,所以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动力,不仅仅是以生产为目标,而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研发团队去帮助产品本地化、本土化,让自身的经营、产品、服务更加接地气。

经济观察网:如果跨国公司更加看重中国的市场,纷纷落户研发中心。他们对中国的营商环境、人才需求结构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吧?

余冰:不一样。首先,研发中心对同时具备技术、科研水平和对市场的灵敏度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对企业来说,对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当然是一个好事,也是跨国公司更加深耕中国市场的特征之一。

第二,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跨国公司除了要接地气之外,还需要更加灵敏的决策,需要有更多从集团给到中国的授权,来对中国市场快速做出反应。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跨国公司中国区职能部门慢慢地在朝着地区总部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也跟中国政府大力支持、大力吸引有关系。这与跨国公司本身的经济诉求也有关系的。上升到地区总部之后,很多的决策、判断、战略部署会更加靠近中国市场,反应速度会更快,能够帮助跨国公司更好地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

新趋势,新机遇

经济观察网:当下,疫情逐渐消散,经济开始缓慢恢复。您认为,未来跨国公司在华会呈现出哪些发展的新方向、新机遇?

余冰:本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其中一个主题是数字化转型,这是很大的一个趋势。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如何在中国与全球市场实现业务的发展和创新,这将是跨国公司重点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数字化领域,中国在全球已经有很重要的分量,官方的数字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2020年已经达到了39.2万亿,从2011年到2020年十年当中,复合增长率达到17%,到2025年,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50%。数字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引擎之一。

电子商务销售、数字服务市场,对跨国公司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机遇。尤其疫情之下,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易无法完成时,如何与客户互动。数字化越高的企业,抗疫情冲击的能力越强,进一步发展的动能也越高。

经济观察网:跨国公司本身就是在全球配置资源,把生产链铺设在全球各国,数字化也能大幅提升自身的效率。

余冰:对。以摩根大通为例,我们是市场上第一家研发采用大数据监测机制开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的银行。我们研发了一套“红绿灯”监测体系,是根据客户大量的贸易数据、企业画像,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做到了全自动化的服务。从疫情爆发到4月底,摩根大通为将近30家企业提供了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的服务,交易有3000多笔,金额超过7亿美元。这不单单适用于疫情,以后会变成新生态,变成普遍需求,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疫情提升了企业推动创新的动能。

经济观察网: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摩根大通在华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样的?您怎么来看待中国市场?

余冰:摩根大通在全球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1921年摩根大通前身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行。此后的一百年,这个市场商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跟中国市场是共同成长的,摩根大通的中国故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很好的鲜明的例证之一。

摩根大通实现了在中国业务全面发展,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包括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证券服务、商业银行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对摩根大通和我们的客户来说,中国都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机遇之一。我们希望可以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全资控股旗下的合资基金公司。这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展望下一个百年,摩根大通的目标希望有一天在中国能取得完备的金融牌照,全资控股主要的本土公司,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度调查部资深记者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