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探索三年考

老盈盈2022-07-02 10:5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老盈盈 2022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自己与香港的故事。“尽快通关吧”。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一位金融人士在他的朋友圈里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语。

这位金融人士在一家粤港澳大湾区的股份行从事了多年跨境业务。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以来,大湾区内的金融业迎来诸多变化。其中,国内保险公司陆续推出跨境医疗险、重疾险和车险;跨境金融科技的创新测试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跨境理财通”的推出也成为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一步。

上述人士经历了“跨境理财通”业务从政策出台、细节落地到行内业务流程搭建的全过程。“业务落地以来,‘跨境理财通’的量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因为疫情原因,香港与内地关口暂时关闭了。”

尽管目前由于粤港澳三地体制不同,金融业务的探索还有待迈出更大、更有力的步伐,但是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我一直觉得粤港澳大湾区能建成独特的金融中心,也期待通关后,带来更多便利的金融资源支持。”上述股份行金融人士称。

“跨境理财通”业务量仍受制于通关

据上述人士介绍,“北向通”即港澳居民原来在大湾区各个银行分支机构有账户的,可以在线上开立“跨境理财通”投资专户,签订相关的协议就可以购买相关的产品,但是新的账户由于不通关,目前还没有办法开立,所以这个业务的第一批客户很多都是存量客户。

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官网数据,截至2022年5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合计2.9万人,包括港澳投资者19603人和内地投资者9586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10636笔,金额10.27亿元。

2021年10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生效,10月18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深圳中心支行和香港金管局公布了首批完成报备的“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名单,其中包括国有银行、股份行以及汇丰、渣打、东亚等外资行在广东省及深圳的分支机构;10月19日首笔业务落地。

“跨境理财通”作为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又一探索实践,实现了个人投资业务的创新。在我国扩大金融双向开放背景下,“跨境理财通”的推出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路径,从微观层面将进一步丰富现有投资渠道,方便三地居民进行跨境理财产品投资,平衡现有资产摆布;从宏观层面对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助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初,“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名单进行了扩容。1月27日,创兴银行广州分行、厦门国际银行珠海分行、华侨永亨银行珠海分行深圳分行、富邦华一银行广州分行深圳分行等入围。5月6日,深圳农商行也进入试点名单中。截至5月6日,跨境理财通内地已报备试点银行信息表中显示,国有银行、股份行及外资银行广东地区的东莞、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等地区也已经提出了申请报备“跨境理财通”业务。

“大家做好准备,只要一通关,就可以拼命做业务了。”一位接近深圳监管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申请的银行在增加,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业务不香的话,银行冲在前面干嘛呢?

根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内地与香港间往来的“跨境理财通”业务笔数5458笔,跨境汇划金额7.61亿元,占汇划总额的74.1%;内地与澳门间往来的“跨境理财通”业务笔数5178笔,金额2.66亿元,占汇划总额的25.9%;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深圳、广州、珠海三市合计的“跨境理财通”业务汇划金额占比高于70%。对于投资持仓产品情况,“北向通”项下,港澳个人投资者持有境内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2.02亿元,包含理财产品1.59亿元、基金产品0.43亿元;南向通项下,内地个人投资者持有港澳投资产品市值余额为1.64亿元,包含投资基金0.18亿元、债券0.01亿元、存款1.45亿元。

跨境保险的“博弈”

“香港医疗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是很有特色的。”陈先生对香港医疗服务有一定需求。他称,到香港的诊所或者私立医院看病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例如癌症肿瘤,可以购买到香港市面上合法但又不一定能进口到内地的药品,而且后续可以凭着香港医生的处方,通过跨境物流,把进口药品运输送回内地,即便不通关也可以实现。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方案中,保险业互联互通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也在大湾区内推出了跨境医疗险等品种。

深圳金融创新研究会首席研究员万鹏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的提出,一方面让国内的保险公司关注到了湾区内对跨境医疗服务有需求的群体以及他们身体健康的各种指数,把客户细分之后开发相应的产品,让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国内保险公司原来也可以提供这样的跨境医疗服务,从而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国内的保险公司借鉴和参考境外保险公司丰富的产品体系,从而提升国内保险公司的精算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4月22日,广东银保监局寿险处处长邢丽莉在广东保险业2022年一季度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已经累计上市5款跨境医疗险和19款湾区专属重疾险,部分产品万元保额费率接近香港主流产品。此外,跨境车险“三地保单、一地购买”和跨境车辆“等效先认”工作也在持续推动中,一季度末,辖内保险机构已承保港澳跨境机动车辆4.39万辆。

万鹏称:“以前没有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三地的系统很难打通,现阶段是把技术系统打通了,但是由于三地体制问题,离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还有一段距离。”

今年6月,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公开场合上透露,为了促进保险市场互联互通,特区政府正在争取让香港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咨询、理赔和续保等全方位支持。并且,特区政府还在争取早日实施跨境汽车保险“等效先认”政策,让经港珠澳大桥进入广东省的相关香港车辆可以更便捷地安排内地驾驶所需的保险保障。“各方都还在博弈,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涉及到在香港买保单的内地用户后续续费是否要有一个合法公开通道的问题;而跨境车险的‘等效先认’政策,涉及到两地不同居民购买保险的赔付规则较难统一。”一位深圳跨境保险业务资深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跨境金融创新应用不断探索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方面对金融行业创新开展探索,加速了金融业的创新变革及数字化转型。2022年3月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分别跻身第6、第8、第12名。除了各个城市的自我探索之外,跨境城市之间的创新测试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多运用在银行境内外分支机构的开户和业务查询上。

2月21日,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公示第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跨境创新测试应用,该创新应用名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客户身份辅助核验产品”,申请机构为招商银行及该行在香港的全资附属公司招商永隆银行。该创新应用涉及OCR、图像识别等技术,对接“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在客户授权前提下,将客户人像、身份证件信息,与CTID平台进行“实人、实名”认证,验证内地居民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招商永隆银行内地居民开立以港币为基础的多币种存款账户提供身份辅助核验服务。6月21日,该创新应用已完成辅导、公示,进入测试运行阶段。

3月4日,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官网显示,中银香港、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及深圳分行申请的“基于API技术的跨境自动汇款服务”也进入到了跨境创新测试应用中。该技术应用是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运用应用程度接口(API)技术,将中银香港客户在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及深圳分行的个人II类银行结算账户余额及交易记录查询服务进行封装和标准化给出,快速适配响应中银香港客户账户查询业务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邢毓静曾对深港跨境金融创新探索上提出过建议。她称,在深港两地,可由深港金融监管部门联合组织相关金融市场主体,梳理内地和香港各类金融业务规则与标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划定具体金融业务实现同城化所需共同遵守的最低标准。而后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推进“单一通行证”跨境监管沙盒试点。特定金融业务可从共识广泛的金融科技入手,逐步拓展到湾区居民金融服务需求领域,最后覆盖所有金融业务。试点范围可逐步从合格金融机构拓展到全部金融机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主任
关注华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及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