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两年半,民企占我国外贸比重由42.7%增至49.6%

张锐2022-07-19 09:5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锐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2022年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结合2020年疫情前后进出口数据显示,民企占我国外贸比重由2019年的42.7%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49.6%,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则由39.9%降至34.1%。

7月1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表示,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外贸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中低端为主的部分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受疫情影响“跨境难”。

同时,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亦表示,疫情以来,民企占比的持续扩大也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向好。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19年至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由31.54万亿元增至39.1万亿元。

民企占比连续五年扩大

过去五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一直保持增长。

从海关总署的具体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

2018年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0.51万亿元、31.54万亿元、32.16万亿元、39.1万亿元和19.8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7%、42.7%、46.6%、48.6%和49.6%;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分别为42.6%、39.9%、38.7%、35.9%和34.1%;国有企业占比分别为17.4%、16.9%、14.3%、15.2%和16.2%。

上述数据可见,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在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一直保持增长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占我国外贸总值比重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占比则持续下降,国有企业占比在2020年后亦逐渐上升。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2020年,中国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恢复非常快,总体看经济面没有受影响。2021年,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做的非常好,但今年以来疫情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像上海这样的地方也出现两个多月的封控,广州、深圳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是影响产业链的,以往大家说‘国进民退’不对,从这角度看民营经济是在持续向好。”陈波说,此外,也要看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正在放缓,需求也正在放缓,未来压力和挑战都非常大。他续称,如果看三类企业的“增速”,也能看到受疫情冲击的程度。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9.82万亿元,增长13.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2.1%;国有企业进出口3.2万亿元,增长15.2%。

而在202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万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增长27.7%。

“产业转移规律不可避免”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疫情的冲击下,美国、欧美等一些企业在做“中国+”的战略,比如美国、日本的汽车、汽车制造企业。

“就是在中国之外再建立一部分产业链,特别是在我们临近的越南、印度等,这里面有产业转移,但主要是偏中低端的部分。”谢来风认为,这是产业发展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不需要特别担忧。他又称,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未来中高端的外商投资会越来越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基建等。

另一方面,谢来风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跨境往来需要较长时间的隔离,也影响甚至中断一些外商企业扩大投资。“未来我们还是会扩大开放,这部分会恢复或者增长,而且会中高端化,它是一个结构的变化。”谢来风说。

今年3月,华南美国商会发布《2022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及《202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投资意愿依然强劲,约五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认为相比全球总体投资回报率,其在华总体投资回报率更高。2021年,没有企业表示要完全撤离中国,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受访企业投资目的地向欧洲和北美市场转移的比例有所增加。

上述报告发布时,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曾向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表示,随着企业从出口制造转向中国制造进而转向增值产品行业,中国的劳动及能源密集型制造业会进一步转型升级。他又称,再投资转移的份额仅占在华预算投资总额的一小部分。

7月12日,北大汇丰智库在官方微信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指出,受疫情对生产和物流的影响,二季度进出口增速的波动较大,均呈现4月快速下跌,5月又有所回升的态势。展望未来,出口增速将延续下行趋势。

北大汇丰智库表示,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处于下降趋势,全球以前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外向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在逐步恢复,中国出口份额可能下降。同时,国内疫情对生产和物流的影响仍可能反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制造业领域,包括食品、纺织、家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
联系邮箱:zhangru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