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

埃森哲2022-07-28 10:19

在中国,银行承担着多重角色。它们既是商业活动的助推器,也是社会经济的稳定器;既是市场化运作的商业主体,也肩负更高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如此多重的角色对银行的战略发展和经营运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们需要保持稳定的利润增长,并严格控制信贷风险,还需要对经济的新发展随时做好适应性调整,服务城市和“新市民”,振兴乡村,力求让各类群体都可以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对银行经营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技术也在这个时代突飞猛进,让许多过去的“不可能”成为“可能”。通过对趋势的展望与研判,我们发现中国银行业在未来一年的发展将与实体经济、金融消费者、数字生态更加息息相关。这是更多经济商业机遇的召唤,将为银行服务这一传统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趋势一:产业金融,打破桎梏


中国的产业金融随着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会进一步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更专注于对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和支持,而这必然对银行的服务和运营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得零售市场者得天下”是银行业的共识,但很多银行并没有放弃对公业务,有一些还在发力深耕这片领域。

未来,行业化、平台化在对公业务方面会成为新的增长点,银行也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产业生态+金融”的全新服务模式,并会更加积极地向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公司学习产业平台的运营经验。

 

趋势二:财富管理,新纪元始


持续两年多的疫情无疑对以往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们进行了一场深刻教育,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居民更加渴望得到科学、稳健的财富规划服务。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将日益凸显,成为产品端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终结,财富管理行业就此告别野蛮生长和无序竞争,正式开启大财富、大资管时代的新纪元。在由资管新规确定的主动化、净值化基础上,以多元化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资产管理和投研能力将成为大财富管理时代商业银行开展竞争的关键赛道之一。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也将由争夺客户转向同时对优质资产的争夺。

 

趋势三:重塑体验,跨越鸿沟


一直以来,银行在数字化方面不断投入巨资,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令银行服务失去情感关怀。重建用户信任迫在眉睫。脱胎于虚拟技术的元宇宙或可为银行提供迫切需要的渠道,将人性化元素再次注入银行服务,为顾客带来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感情的连接。

另一方面,数字化服务也并非无处不在,尤其是对“银发一族”、残障人士、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来说,数字化反而可能存在诸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银行提供大众服务的初衷。关注到特殊人群的人性化服务需求,银行将通过启动长期的无障碍化服务改造工程,重新优化服务和升级设备,推动消除“数字鸿沟”,来履行面向全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趋势四:智能运营,降本增效


如今越来越多的银行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远超以往的工作能力。基于由此产生的运营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可以帮助银行洞察低效的运营节点,进而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匹配的实时动态运营模式。

在提升运营操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数字化运营为银行降本增效带来新机遇,并且启发银行以内外部数据为基础重构评估模型,并激发效能,实现全新的爆发式增长。

 

趋势五:数据资产,重构业务


银行并不缺乏数据,但面对日积月累形成的庞大数字资产,如何更加科学地管理和规范化应用并以最大效能激活数据价值,是银行经营者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银行的数据专家们将需要更加迫切地建立一套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新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以更加安全、敏捷的方式应用数据,从而实现庞大数据资产的价值变现。

此外,海量的数据无疑将推动银行进一步思考业务的转型和突破,银行的数据管理者和应用者也会将从关注内部数据的治理,转向内外部的大数据融合。

 

趋势六:低碳转型,绿色担当


绿色行动如火如荼,2021年更被称为中国的“碳中和”元年。国家按照“双碳”目标与“十四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领域形成了制度性、基础性的政策框架,并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绿色金融可发挥的重要作用,绿色金融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22年,银行亟需通过金融科技的工具建立起高效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机制,以此来加速ESG的进程。而一些具有绿色理想的银行,将加快对碳交易市场的研究和布局,持续创新和完善碳金融的产品、账户、交易和咨询服务体系。

 

趋势七:云上银行,架构转型


经历了一系列外围系统上云尝试的银行,开始将眼光转向核心领域。银行将加快以云原生的思维逻辑来检视业务和技术架构,基于云原生的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将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选择。头部银行的云服务能力,将不仅满足于自身业务系统上云和改造升级,更将成为银行链接生态、布局产业金融的基础能力。

 

趋势八:数字货币,场景扩增


自诞生以来,数字人民币经过小范围启动、扩大试点的方式落地推行。截至2021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经超过808.51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2.61亿个,交易金额875.65亿元,基本涵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等不同地区。

随着数字人民币技术逐渐成熟,其在本地生活、理财投资、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乃至资本市场将得到更加丰富的应用。中国人民银行也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进一步深化在零售交易、生活缴费、政务服务等场景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

 

趋势九:移动支付,兼顾现金


虽然近年来以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模式推动支付行业发生革命性转变,但未来数字人民币、虚拟银行等来自专业金融机构的支付工具,将以其安全性、便利性重塑支付产品的体验,逐步受到来自市场和用户的广泛欢迎。支付服务作为专业的金融服务,也将逐步回归银行体系。

不过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强调,现金服务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金融服务,要求商业银行充分尊重客户需求,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扎实做好人民币现金存取业务,确保人民群众“有钱用”。

 

趋势十:变革机制,培养人才


在银行全面数字化的浪潮中,具有数字化理念和思维的人才无疑是极其关键的要素。未来一段时期,银行将不得不加快变革的步伐以抢占人才高地,这几乎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对现有人才的结构性优化和复合型能力培养将是银行发展人才的另一条便捷路径。银行将会加快以“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标准重新建立人才画像和模型,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盘点和优化,并且通过建立业务和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提升机制,强化全方位的能力培训,最大程度上激活现有人才的潜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团队。

 

在时代的转折点面前,银行业在当下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银行一直在依靠业务规模和增长势头来抵御风暴,但许多人已强烈预感到这两项资源都不再似以往那般有效;甚至从某些方面而言,它们可能正在变为障碍。

和全球银行业趋势一致,我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也站在分水岭面前。我们很难再争辩,这只是一种视线错觉或视角分歧。我们需要选定新航线。但无论选定哪个方向前行,我们都需要回答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哪些变革势在必行?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埃森哲】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