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敢的背后是什么

社论2022-07-29 23:21

经济观察报社论 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了一种务实而进取的政策基调。会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这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也有赖于各种扶助政策的延续——给予市场主体有力支撑并保住更多的就业岗位。

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源自企业,实现最好结果,一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说,就是要“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三个“敢“字,意味深长。解释一下,要让敢干、敢闯、敢投落到实处,就是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而企业家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这种能动性与政策和制度环境又形成正向互动关系。

当下来看,中国经济面对的三大冲击之一就是预期转弱,所以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首先要着力于预期的扭转。如果有持续向好的预期,敢闯、敢干、敢投的企业就多一些。稳定的预期会带来信心的增强,如此企业才可能积极主动面对不确定性,大胆尝试与创新。

预期向好能够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不过要让“敢”字变成企业的自主自发行为,恐怕不仅于此。否则就没法解释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经济很可能正被悲观的情绪笼罩。

拿国企来说,如果没有很好的容错纠错机制,到处都是禁区,做企业的人动辄得咎,企业可能就不敢干,如果一些地方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国资和民企的合作,恐怕就没有谁有动力积极主张和参与混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难免磕磕绊绊。

历史地看,民企是闯出来的。观念关、身份关、产品关、市场关、管理关,不公平待遇关,不夸张地说,每一关都可能是生死关。闯是打破常规,无中生有。闯是创造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这也是一个制度环境和约束条件不断变革的过程。敢闯,就是要让企业和企业家站到舞台中央。

投资总有风险,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不管国企、民企还是外资。面对未知风险,敢不敢投,既有对市场风险的考量,也有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评估。当逆全球化声浪日高,面对今天的全球竞争,要让外资敢投,还是要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这么说,外资敢投,是这个世界对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投下的信心一票。

三个“敢”字,期待之情可见。当我们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创新离不开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最重要的就是弘扬企业家精神。

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呼唤。这需要勇气,还需要空间。企业家不是面对已知,是探索未知,对抗巨大的不确定。如果相信政府比市场更聪明,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做,企业和企业家就被捆住了手脚,只能重复过去,不可能创造未来。要知道,企业家很可能是那个市场上的“孤勇者”。不仅应该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要有允许试错的氛围和宽容失败的制度安排。

当万千企业和企业家敢干、敢闯、敢投,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对那个最好结果充满期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