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把科研经费花得更好,仍需推进三件事

社论2022-09-02 21:10

经济观察报 社论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中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加快了4.4个百分点。其中,与科研高度相关的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23.9%,占R&D经费比重为6.50%,比上年提升0.49个百分点。

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中国的R&D经费尤其是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从投入的总量看,中国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科研投入大国。

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当然是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但要建设科技强国,还得让科研经费花得更好。“好”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的方式,对的人和对的评价体系。

“对的方式”是指科研经费配置机制改革要持续推进。

2016年以来,仅中央、国务院层面印发的针对或涉及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文件就有四份,最近一份是2021年《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涉及预算编制简化、间接经费比例等25个方面。这意味着现有思路下的科研经费改革已经走入了深水区。下一步还可以怎么改?科研经费配置机制是一个重要方向。

财政对科技的资助主要包括两种方式:项目制和稳定支持。目前中国科研经费主要采用 “项目制”,拿项目是科研人员科研生涯中的主要工作。在科研资源缺乏时,项目制可以起到竞争遴选的作用,但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不妨适当增加稳定支持类,让一些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科研活动。

“对的人”是指要让资源流向那些更有能力和潜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的人群。

从科研规律和国内外经验来看,青年群体是一个特别容易在科研上有突破的群体,应该“挑大梁、当主角”,但目前一些青年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不占优势,又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生活压力,还常陷于各类应酬性活动和行政事务中,成为自嘲的“青椒”。

如何让青年科研人员更自由、更低负担地投入科研活动,需要科研体系的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今年五部委出台的《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已经着手解决了一些问题,期待成果的显现。当然,这不是说要以年龄划线,本质依然是让科研经费更多流向有能力、有潜力、有意愿的科研者。

“对的评价体系”则是用更优的方式评价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

政策层已经多次提出 “破四唯”,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破四唯”并不难,难的是“破四唯”后该用什么科技评价体系?

目前政策导向是要建立“多维度、分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比如对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等不同方向的科研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前者以同行评议为主,后者则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大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后续如何落地。

此外,目前对科研机构的评价基本是对科研人员评价的加总,但这种方式缺乏对科研机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考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最艰难的改革。评价体系怎么建更合适,全世界都难有标准答案。但正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所说,要 “以信任为前提”,无论何种评价体系,前提是要信任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摸索出一个符合科研规律、符合目前国民经济需求的评价体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