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来源:CIC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专家委
编者按:9月1日,“科创中国”第五届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以“现代金融助力科技创新 数字普惠助推共同富裕”为主题,总结、梳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的亮点,把脉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工作动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会上发言。
以下是发言实录整理: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做交流,同时也是学习。我今天的主题是“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重点与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是过去一段时间普惠金融发展当中的一个亮点,中国目前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为什么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取得这种成绩呢?
前面大家都讲到了,普惠金融当中有很多难点,在此我不再展开。接下来,我想分享的是为什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解决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可以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取得了这么多成绩。我们认为核心就是数据要素的使用。数据要素这个提法是中国有新意义的。传统生产有三种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在古典经济学当中是这么讲的。2022年,国家发改委出的《关于要素市场建设的意见》当中提出五个要素,除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外多了两个,一是技术,一是数据。数据就是数字化基础,五要素当中把数据和技术分开了,这是两个不同的要素。今天把科技和数字化混为一谈的时候,实践当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东西可能有点区别。技术是技术,数字化是数字化,这两个东西是分开的。数字化需要技术,但是技术不等于数字化。现在很多人把数字化当成科技化,觉得加大科技投入,多建系统,就能完成数字化。但从实践角度来讲,和现实不太相符合。
今天讲数字化,数字普惠金融为什么可以在金融领域当中应用,因为数据要素的挖掘和使用对普惠金融有了赋能,赋能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客户识别和画像;二是产品的创设,基于数据,可以很好的获知客户的偏好、需求,及时感知;三是赋能内部的管理,基于数据化的基础,更好的提高金融机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在这样一个赋能过程当中,和普惠金融或者金融传统模式不太一样。金融传统模式,就是产品找客户,线下普惠金融的时候银行扫街,前提是有了产品,扫街找到客户,把产品卖给他,这是传统的金融模式。如果在银行网点,更是等着大家上门,提供需求,把产品给他。在数字化时代,数字金融当中,我们感受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创设的过程,都是围绕客户在场景当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感知、发掘、挖掘,创设的。从数字化的角度来讲,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最大的区别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是以数字化的各种场景、数据作为基础的。你会发现,这种业务服务模式和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信息化就是提高效率,传统业务模式还是传统业务模式,只不过是用技术把某一个流程效率提高,差错率降低。就好像自行车还是这个自行车,我们可以把自行车造的更加流线一点,空气动力学更优化一点。而数字化对银行而言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其转型的性质就像从骑自行转到开汽车,不光是硬件技术的替代,更重要的是驾驶的理念、方法和能力的全面重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数字化时代的载体是不一样的,前面所有技术应用在(传统金融)基础之上,现在技术应用是在新的场景和逻辑之上。数字金融实际上是对金融形态、生产方式重塑。现在很多银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很痛苦,就是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只能是一个科技改造的过程,未必很好适应客户的需求。真正适应客户需求,意味着从头到尾改变,从前端物理网点开始改造,到业务流程、组织架构重塑,这个重塑就是传统金融方式彻底改造的过程,不再是骑自行车,而是开汽车。这时候所要是新的技术,以及相应驾驶技能,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
特别强调一点,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普惠金融简单用了一些技术,实际上是基于数据,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模式的重塑。核心,一是要有数据平台基础,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很重要,但是基础设施并不是全部,光有了基础设施,不见得把这个东西用的很好,有了马路,不见得你开车很好。基础设施就是马路,普惠金融就是汽车。如果数字化是把传统交通方式升级,数字化的核心就是两个,一是搞好基础设施,二是提升自身驾驶技术。说到底,就是数据要素使用的能力。实现构建这些能力的过程,就是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就是打造这两个核心能力,这和很多机构搞的系统、引进设备是完全不同的层次。一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当然要强,才能支撑新的生态模式的发展,二是光有技术能力,不见得诞生这样的生产模式。时间有限,不多讲了,之前大家都讲到了数字方式,不仅是科技的应用,而且是生态服务模式的变化,确实是在传统金融无法触达很多领域,降低了风险成本,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好的匹配客户需求,做到触达,不光是效率的提升,还是一个模式的转变。让我们行驶速度从原来一小时15公里到60公里,或者160公里,这绝不是因为你的技术效率、运行效率提高了,而是转换了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你以前骑自行车,极限速度就是20公里每小时,开车极限速度是200公里。触达更多的客户,确实是技术所带来的,但是并不光是技术所带来的,而是换了一条跑道。很多机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以为是纯粹靠技术能达到的。在长远上,国内有一些数字普惠企业发展比较早,不展开了。
接下来讲几个事情。
1、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既然有了这个新的模式,不同机构也在探索。未来当然需要把数字技术或者数字生态模式在金融机构服务普惠当中更多的应用,更好的发挥金融作用。现在普惠金融重点已经发生变化了,已经完全实现脱贫攻坚了,未来要更好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意味着未来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攻克的方向,逐步从原来的小微企业逐步扩张,未来普惠金融规划当中会有新的重点内容,这都是未来用数字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当中要解决的问题。
2、难点,目前尽管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挑战。外部挑战,数据已经作为要素,但是要素市场本身还在建设过程当中。资金是一个要素,金融市场很规范;土地是一个要素,土地市场也是很规范的;数据是一个要素,但是数据要素相关的规则现在并不清晰,数据交换的市场都没有,定价以及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法律约束等等刚刚才有,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这些和数据要素基础设施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现在刚刚开始。这个过程当中,原来已经有很多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调整压力。原来很多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最近在新的监管方向下都面临调整。方向是确定的,只不过新的监管环境下面,以及数字要素市场完善背景下需要更加规范运作模式,包括监管强化等等。
3、从内部角度来讲,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数字普惠最大的挑战是来自金融机构自身的认识问题。如果只是把它看作是技术性问题,我采购一些设备,搞点软硬件就够了。金融机构花得起钱,买点设备不容易吗?都能买得起。买得起就结束了吗?数字普惠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彻底改造升级的过程。从自行车到汽车,不仅花钱,而是要学驾照,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首先接受它,产生买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法拉利,还要苦练驾驶技术,去开车。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文化、金融机构战略,数字计划的调整,驾驶能力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