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与资产”端同吹暖风 中国式养老能否破局

欧阳晓红2022-09-28 13:0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这一次的政策暖风同时吹向了——横跨和连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负债和资产两端,中国式养老困局能否由此亦步亦趋突围呢?

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予以税收优惠,满足多样化需求。

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升保障水平。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政策实施追溯到今年1月1日。

一方面,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以及大幅降低领取阶段的实

际税率,可以鼓励吸纳中低收入的纳税群体参与等,均可利于扩大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投资收益暂不征税,意味着投资组合的收益回报更为稳健、安全可靠。

其话外音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负债和资产端同吹暖风,尽管相关配套政策尚待时日。某种程度上,规范发展“第三支柱”被赋予破解中国养老保障体系难题的使命。

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第二支柱职业养老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三大支柱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如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第三支柱则是“一棵幼苗”。

国际经验显示,三大支柱的权重占比均衡为主;第三支柱亦是增加养老保障供给的有效形式。此外,账户制在税收优惠公平性和操作便利性方面具有优势,成为了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主流模式。

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功能缺位。诸如,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保基金是资金补充来源;截至2019年底,养老金结存金额8.89万亿元,一、二、三支柱各占70.7%、29.2%、0.0%,合计仅占GDP的9.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亿人,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达12.6万亿元,累计结存超过6万亿元;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截至今年3月底,参加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职工有7200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养老金,以及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

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昭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呼之欲出。有了政策框架性文件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其中的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尤受市场关注。

而早在2018年5月的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中国第三支柱养老正式开启;即延缓缴纳个人税收,以鼓励民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不过,囿于税收优惠力度不足、领取阶段税率较高、最高缴费限额较低,流程复杂,投保意愿不高等因素制约,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整体效果未达预期,截至2021年年底,该养老保险试点产品保费收入仅为6.3亿元,可谓“叫好不叫座”;怎么办?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效果不理想,有关部门、相关机构等亦开始“发力”了。

譬如,就此次的一大利好“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来看,相关部门旨在真正激发个人养老意识,确保税收激励效果且落实到个人。原来,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税率目前低于税延养老金领取时的税率,本着自愿原则,若参加的话,他们不仅无法享受税收递延的节税效果,反而会增加税收负担,因此,大幅降低领取阶段的实际税率或是有关部门从试点中“总结经验、引以为戒”的结果。

而变储蓄养老为投资养老,即“让钱生钱,让钱值钱”正是第三支柱的目标,这其中,“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被认为是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 6月10日在京举办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养老金投资运营”交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并非单纯的投资问题,而是接地气的制度跟适合的产品相配合。在制度跟产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尽到养老保障责任。一个实现了长期定投的养老金核心制度,会给资本市场带来一个长期稳定的巨量现金流。

即所谓的“长钱”, 中国资本市场从未如此热切呼唤类似养老保险资金等长钱的入市。

正如,稳定的海量现金流入,可以促进资本市场高速成长、通货膨胀的高速下降、利率大幅降低。制度性的、稳定内生的内循环资金来源将极大促进经济的活跃,以及对于国家高科技创新产业的资金支持。

中国央行报告曾总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痛点在于: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有限;手续相对繁琐,削弱了投保积极性;产品同质化,后续应研究根据消费者需求丰富产品供给等。

而参会的养老保险资深专家们则将“明确符合条件的‘养老金融产品’定义”视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首条建议,其它依次是:加大税收政策支持,进一步简化税优抵扣手续;探索打造具有保险业特色的养老金融综合账户;积极储备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加大全民养老金融教育,形成社会效应;考虑二、三支柱之间产品的可衔接性;进一步关注养老金投资与国家战略的良性互动和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建立激励制度,推动保险营销人员队伍成为公众客户养老规划习惯养成的重要推广者等。

保险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则表示,面临当前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呼之欲出,保险行业及早行动、主动务实,进入实操层面,积极应对政策出台。

其实,银行、保险、基金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皆已有各自的养老产品。

诚如,中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中,银行、基金、保险和信托公司均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与自身业务发展高度契合的保险公司在提供养老服务和保障方面或颇具独特优势。但商业养老保险创新不足。各保险公司存在产品同质化、交易费用和佣金费用高等诸多痛点问题,一时间较难满足投保人对商业养老产品的多层次需求。

与此同时,顶层设计出台后,各类具相关资质的金融机构正厉兵秣马,旨在迎接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机遇。

不妨聚焦注册资本111.5亿元人民币、由17家公司共同发起的国家级养老保险公司——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而自筹建之日起,作为国内养老保险行业第十家专业公司的国民养老就被业界视为我国养老第三支柱之重要探索者。

9月8日,国民养老首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国民共同富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正式登陆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成为该产品的首家银行代销渠道。

9月2日,国民养老保险公司首款产品“国民美好生活养老年金保险”,正式落地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开启销售。自7月末,国民养老美好生活养老年金首次在银行渠道开售之后,不到两月时间已累计落地8家银行渠道。

国民养老方面解释,该产品能提供养老金终身领取,有效应对长寿风险,该产品侧重于老年阶段的高保险金领取,具有终生领取、收益稳健、普惠让利、灵活规划的特点。目前主要面向银行渠道销售。

国民养老保险总经理黄涛表示,国民养老致力于贯彻国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战略部署、探索创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中国居民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按照“普惠、专业、创新、安全”发展理念,聚焦具备养老属性的业务领域,努力向社会提供稳健适用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力争建成一家专业卓著、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金融公司。

这其中的“普惠、创新”理念令业内侧目。众所周知,与自身业务发展高度契合的保险公司在提供养老服务和保障方面或颇具独特优势。但商业养老保险创新恐不足。外界评价,不少保险公司存在产品同质化、交易费用和佣金费用高等诸多痛点问题;短时间或较难满足投保人对商业养老产品的多层次需求。那么,设立门槛较高,有着先天股东优势的国民养老能否脱颖而出呢?

不过,就试点效果而言,参与机构似乎表现不俗。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近21万件,累计保费23.5亿元。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成效较好,将出台常态化经营文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机构来开展经营,丰富产品供给,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近日多家银行面向首批小部分客群内测个人养老金账户,目前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均上线了“养老专区”; 但仅是有关第三支柱解读的宣传展示页面,不具备签约功能。

具体细节方面,至于个人养老金怎么开户?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是,参加个人养老金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一个是在信息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用于信息记录、查询和服务等;另一个是在银行开立或者指定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费、购买产品、归集收益等。这两个账户是相互唯一对应的,参加人可以分别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开设。其中,通过商业银行渠道,可以一次性开这两个账户。

个人养老金的投资来看,据悉,参加人可以根据不同偏好,自主选择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还可以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组合,这些操作均可在资金账户中完成,不需要跑多个部门和机构。

由此,个人养老金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地渐行渐近;不过,中国式养老何以突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负债端与资产端两端需持续吹暖风、税收优惠政策之外,行业标准、优化实务操作、政策协调与推广等行业痛点攸关事项亦不容小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