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动率先锋 慈善事业担主力——民营经济这十年之财富慈善

葛佳意2022-10-01 09:36

 
 

编者按:2012年至今的十年时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迈向新常态的换挡,国有、民营、外资三驾马车在经济的起伏中保持了增长的韧性,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并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

在规模增长之外,十年时间中,民营企业在起伏的经济中发生了何种变化,遇到了何种问题,是否寻找到了前进之途,其脉络和解答或许就藏在庞杂、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之中。

 
 

葛佳意/文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企业家参与度、民众参与度、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达到7169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显著提升,大额捐赠屡创新高,民众慈善捐助意识也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为明确——慈善事业应当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善举,更要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主要是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一种途径,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件关乎人民幸福的举足轻重的大事。

而数据显示,十年来,民营企业已成为慈善的中坚力量。一是从慈善捐赠的占比来看,《公益时报》统计民营企业捐赠占全国慈善捐赠总量的比重从2012年的超五成增加到近年来的近八成,2019年,上榜的365家民营企业共捐赠96.3312亿元,占捐赠总额的77.65%。二是从慈善捐赠的增速来看,据大成企业研究院计算,十年间,我国企业家平均捐赠规模在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慈善事业中,大额捐赠渐成主流。可以看到,未来公益慈善的大发展依旧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

一、新法律新政策推动新公益:观念、理论与制度变化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切慈善事业现状,先后出台多项相关重要法律法规,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慈善事业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社会氛围不够浓厚、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慈善工作,统筹慈善和社会救助两方面资源,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民生,并提出具体举措,为后续《慈善法》的制定埋下伏笔。

2016年9月1日,我国首部慈善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确立每年9月5日为“中国慈善日”。《慈善法》对慈善组织、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信托、慈善财产、慈善服务、信息公开、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重要公益慈善事业工作所涉及的重要方面做了科学、细致的规定。《慈善法》第一次引入广义的公益慈善理念,在第一章总则中将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六大维度的公益活动都囊括进慈善事业的范围,从过去侠义的慈善,变为广义的慈善,极大丰富了慈善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公益慈善必将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手段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后,公益慈善事业的法治环境日渐成熟,配套措施愈加完善,拥有更充沛的各项资源和更完备的基础条件。以民政部为首的国务院各部门,及全国各地地方政府也积极落实该法律。其中,江苏省、江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制定了地方性慈善法规;民政部出台了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公开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慈善信息公开、慈善组织投资活动管理等方面法规;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新的有关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政策性文件等。

例如,2017年12月,民政部基于《慈善法》中对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的规定,向社会公布了《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慈善组织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开展投资活动时,不得用于直接投资股票、人身保险产品等12种活动,并于2018年通过,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2018年9月,民政部通过并正式施行《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内容包括规定慈善组织应当在民政部门提供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公开募捐、慈善项目、慈善信托等有关情况。

2018年年底,民政部成立“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该部门的职能包括拟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政策和慈善信托、慈善组织及其活动管理办法、拟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政策,组织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等。

2020年1月,民政部公布《慈善信托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慈善信托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公开责任做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并规定了对信息公开的监督管理方式。

2020年6月,由民政部主管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慈善组织档案管理规范》《慈善组织项目管理规范》《公益项目三A三力评估指南》《慈善社区创建评价方法》4项我国慈善领域的首批团体标准,对慈善组织档案管理、慈善组织项目管理、公益慈善项目社会价值评估、慈善社区创建评价等多个方面作出规范。

二、公益慈善事业形成新格局:民营经济捐赠占比近八成

(一)民企担纲全国公益慈善事业主力

十年来,企业在创造就业、纳税之外,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企业家以企业或本人名义,通过大笔捐赠支持祖国的教育、医疗、社会公益、扶贫、赈灾,助力乡村振兴。据《公益时报》历年统计,2019年,365家内地民营企业共捐赠 96.3312亿元,占捐赠总额的77.65%。2021年,《公益时报》中国慈善榜上榜企业达到1108家,数量破历史新高,其中,700家为民营企业,捐赠140亿元,占总额的60%;2022年中国慈善榜上榜的4家10亿级捐赠企业中,3家是民营企业,1家是合资企业,其中腾讯集团捐赠16亿元,宁德时代公司捐赠13.74亿元,蚂蚁科技集团捐赠11.04亿元,泰康保险捐赠10亿元。

(二)民企慈善捐赠规模快速增长

2012年-2021年,胡润慈善榜上榜门槛从168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平均捐赠额从1.1亿元增加到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3%,最大笔捐赠从36.4亿元增加到1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2%。(见表1)从福布斯中国慈善榜对现金捐赠的统计数据来看,2012-2021年,平均捐赠额从4792万元增加至2.4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9%,第1名捐赠额从3.88亿元增加到32.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6%,第50捐赠额从2510万元增加到1亿元,年均增长16.6%。(见表2)

(三)民企大额捐赠渐成主流

据福布斯统计,2021年的100位上榜慈善捐赠者中捐赠额中位数为1亿元,也就是说捐赠1亿元现金及以上的达50人。这个数量突破了历史纪录。据胡润研究院统计,2021年捐赠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富豪有39人,创造历史新高,2020年这一数字为15人,一年内增加了一倍多。

(四)民企慈善投入重点:教育、扶贫、社会公益、医疗

这十年,教育、扶贫、社会公益、医疗是慈善捐赠投入的主要领域。据胡润研究院统计,2012-2021年,教育是慈善捐赠第一领域,按人数计,投入教育方面的慈善企业数量占比保持在四成左右。在消除贫困,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民营慈善捐赠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其中,投入到扶贫的捐赠比例从2012年的20%最高增加到2019年的29%,投入到医疗的比重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显著增加,2020年、2021年分别占17%、27%。(见表3)

(五)民企公益慈善事业有益补充:探索共同富裕实行方案

2021年以来,一些行业领先的大型民营企业率先公布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工作计划,从企业内部到外部,探索实现更合理的财富分配、更可行的社会共同进步的多元化路径,是公益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例如吉利集团,启动吉利共同富裕计划,制定员工收入增长、企业与员工的收益共享机制、全员家庭健康保险计划等内容,并于2022年提交首轮共同富裕股权激励方案,将向10884名员工授予约1.67亿股股份,约合人民币37亿元。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在2021年投入1000亿元,成立“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工作小组”,围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社群关爱和设立共同富裕发展基金这五大方向;例如腾讯集团于2021年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8月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等。三、慈善事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优秀

民营企业担纲先锋

慈善事业发展至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进入大众视野,他们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社会事务、热心公益,贡献大量财富、调动社会资源,在一个或多个慈善领域深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对下一代的责任担当。本节以其中的部分代表人物为例,简要梳理二十年来这些慈善企业家的主要贡献。

从历年累计捐赠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末,世纪金源集团创始人黄如论、黄涛家族家族累计慈善捐赠额超过70亿元,黄如论2004年以2.1亿元捐赠额荣获当年首善,2004-2022年,黄如论、黄涛家族及世纪金源集团连续18年位列榜单个人和企业捐赠前十名。宁夏宝丰集团党彦宝累计捐赠27亿元;曹德旺家族出资创立的河仁慈善基金会累积出资131亿元;碧桂园集团杨国强家族累计捐赠总额超过100亿元;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历年累计慈善捐赠额达到1000亿元;何亨健家族累计捐款达到63亿元。

在教育领域,黄如论、黄涛家族捐资1.6亿元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捐赠5000万元、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捐赠1000万元,向清华大学捐赠2亿元建设艺术博物馆和捐赠5000万元成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战略发展基金”。党彦宝十一年来帮助了25万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其创立的燕宝慈善基金会每年资助约数万名学子,目标是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河仁慈善基金会在2021年出资100亿元筹建公立性质的理工类科技大学“福耀科技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应用类科技人才。碧桂园杨国强自1997年用一张100万元支票创设“仲明大学生助学金”以来,陆续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甘肃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等具有慈善性质的教育机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并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捐赠和科研资助。

在医疗领域,美的何亨健家族在2020年以企业名义向慈善基金会捐赠近7亿元用于抗疫和扶贫,并计划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捐建非营利性医院;阿里巴巴集团捐赠10亿元用于抗疫;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赠1.4亿元用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减持股票所得14亿元用于福建、湖北、贵州三省的抗疫、扶贫、救灾、医疗、教育、扶持小微企业等项目;黄如论、黄涛家族捐款1.2亿元用于抗击疫情,并设立2亿元纾困资金等。

在扶贫、救灾等其他公益慈善领域,河仁慈善基金会成立十年来累计捐助233个公益慈善项目,45%用于资助我国中西部地区,涉及扶贫、教育、公共卫生、救灾等事业。碧桂园集团杨国强家族及国强公益基金会深耕扶贫领域,参与全国16省57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累计助力超49万人脱贫。

结语:民营经济发展与慈善事业相辅相成,随着共同富裕计划的不断推进,财富在企业和社会之间双向流动的良性格局必将形成

正如党中央明确指出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公益慈善事业应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而如果没有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对慈善事业的持续投入,这个目标就难以达到。从十年来民营企业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担纲的重要角色中,不难发现,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壮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大市场经济的蛋糕,通过财富第三次分配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因此,应当客观、理性看待企业财富增长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企业进行公益慈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多渠道多元化探索。随着慈善事业专业度、透明度不断提升,民营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财富在社会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的良性格局必将形成。

(作者系北京大成企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