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市场预测:2030年达到4504亿元规模,标准缺失仍是痛点

刘益2022-10-04 14:31

随着国内“双碳”目标提出两周年、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以来,更多的企业增强了碳管理意识。

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2022 GCMC全球碳管理大会上,碳排放管理软件和咨询解决方案提供商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在回答界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相比之前,目前更多企业开始自发关注碳排放数据,方式方法上也更加智能。尤其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完成后,企业对碳管理和履约机制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碳排放数据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强。

根据碳阻迹联合灼识咨询共同研究的《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预测》(简称“预测报告”),中国碳管理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99亿元,2030年将达到4504亿元,2060年将达到43286亿元。

今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的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草案修正案中,欧盟碳关税覆盖范围在原有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的基础上又新纳入了化学品(有机化学品、氢、氨)和塑料及其制品。对于有出口到欧洲需求的相关行业企业来说,做好碳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减少碳排放量,可以有效地帮助自身评估风险,减少贸易成本。

企业在进行碳管理时面临多方压力。首先是政策压力,在全国碳市场建立以后,尤其控排企业的碳管理和碳披露直接面临履约压力。其次,产业链上游的制造型企业,会受到下游即品牌客户的要求而披露碳数据,如果企业可以在碳管理领域领先,它就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收益。

晏路辉表示,“标准缺失是这个行业的痛点,除了借助国际通用标准外,中国相关行业可以出台一些行业标准,作为相关企业碳核算的参考。”

碳阻迹国际资深碳管理顾问Gregor Pecnik在会上发言提到,企业核算范围三的碳排放难度大,比如核算供应链与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影响。Gregor认为,大多数企业披露范围三排放,主要依赖于行业平均数据,而非企业自身运营的一手数据。企业应联动其供应链合作伙伴获取高质量数据,并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的内部数据收集流程,共同克服碳核算困难。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逐步建立覆盖面广、适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排放因子编制和更新体系。

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对于碳管理行业而言十分重要。“如果没有数据库,企业要重复计算上游供应商的碳排放数据,这不仅效率低下,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建立一个专业科学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即使在企业没有能力把前段数据计算清楚的情况下,也能把企业目前相关的产品碳足迹计算出来。”晏路辉表示。

个人碳账户也是碳管理的一个分支,但目前个人碳账户也存在重复计算等问题。例如在北京,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少开一天车”平台上,如果用户采取绿色方式出行,其在三个平台上都会获得积分。晏路辉提到这需要第三方平台介入,判断有没有出现重复计算。目前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一个MaaS平台,整合不同平台的绿色出行方式,同样的行为只会在一个平台上获得积分。

晏路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碳管理的市场需求仍处于萌芽期,行业的增长点来自于市场本身,需要让更多企业认识到碳管理的必要性。

9月28日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提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出台后,将会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重点排放单位的确定、配额的分配、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管、配额的清缴以及交易运行等机制作出统一规定。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在即,这对控排企业的碳盘查和碳披露情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刘益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碳中和】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