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22年金融街论坛】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多可能性

万敏2022-11-22 15:1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11月22日上午,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的主论坛环节围绕“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展开。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肖远企;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毅等参会并发言。

肖远企表示,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较陌生。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增加金融供给也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使不规范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伪金融产品”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市场。

“另外,金融部门也要帮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避免过度负债过度杠杆,拒绝高息诱惑高息陷阱。”肖远企表示,金融机构可以发挥优势,帮助新市民做好财务规划和财富管理。特别是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平滑这种波动对其个人和家庭金融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金融健康是衡量个人、家庭满足支付短期债务和消费,以及储备长期支出和抵御长期风险能力的关键指标。保持新市民金融健康尤其重要,这是其正常生产生活能及时修复并保持稳定的关键。因此,金融产品在波动曲线的不同时点上最好能灵活调整,与新市民就业和收入弹性较大这一特点相匹配相适应,要努力避免因财务接续可能中断和财务脆弱而使金融健康遭受损害。

巴曙松介绍了新市民的金融排斥是怎样发生的,他认为,普惠金融如果能够有效推进的话,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个不平等现象,可以为被排斥的群体提供可负担且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新市民的融入过程也能够反哺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新市民在消费、医疗、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为金融提供巨大的潜在的市场。这些人群都变成新市民,在融入城市化的过程中,为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同时也激发我们的内循环,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点。”巴曙松表示,从香港作为连接国际资本和中国市场联系人的角度来看,把握国际的发展趋势,把握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从促进新市民融入的角度,怎么把国际资本积极地引入到这些新领域,做一些新的普惠金融的探索,香港市场上已有不少的从业者开始在这方面做积极的探索。有一些新的形式,比如现金的分成、新的ESG基金的合作等。大力发展ESG基金、绿色债券市场,把普惠金融发展、促进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到ESG的发展趋势下,也有助于把国际资本引入到推动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

张毅结合农业银行自身的新市民服务经验,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数据互联共享。新市民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同时打破了地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这些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做好分层分类的经营。根据最新中国城市规模划分的情况,中国内地共有683个城市,其中有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和84个大城市。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户籍管理,新市民的结构,所在的行业分布都有所不同,对应着不同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要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对于超大、特大及大城市,重点关注互联网、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聚焦就业创业住房租赁等金融需求。对于中小城市,侧重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紧扣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金融需求。通过这些分层分类的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三是关注新市民融入城镇的心理建设。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既要做好资金融通,产品服务这些物质层面的支持,也要关心关注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城镇生活的互动和融合。金融机构要通过丰富的服务渠道,做好政策传导和服务宣传,帮助新市民加强身份认同,从权益保障、消费理念、财富配置各方面加快新老市民的阶段性过渡。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