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2024年大选,考验台湾政治人物的眼界与担当

王义伟2022-11-27 10:19

王义伟/文 “在民意的面前,政党是渺小的,政治人物是渺小的。”

这是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于2022年11月26日晚间说出的话。当天,台湾举行包括县市长在内的九合一选举,全台22个县市,除了嘉义市因为一位市长参选人选前去世、市长选举延期至12月18日举行,其余的21个县市中,国民党赢得13个县市,民进党赢得5个县市。国民党大胜,尤其是赢得了新北市、台北市,更具有指标意义;民进党大败,赢得选举的5个县市人口相加只有595万人,与全台2321万人口相比,仅占约四分之一。

败选就辞职,这是台湾政坛的规矩。因此,蔡英文辞去民进党主席一职,并在辞职时说出了上述一番话。

九合一选举的结束,标志着下一场重要的选举、也就是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开始。11月26日晚选举结果陆续出台之际,台湾岛内、海峡两岸的不少学者就开始对2024年大选进行预测、分析。

分析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谁会出线。民进党方面,蔡英文已连任两届不能参选,跃跃欲试者除了现任副领导人赖清德,还有在政治派别上属于蔡英文“英系”的郑文灿,现任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也有下场参战的可能。国民党方面,现任党主席朱立伦辅选有功、又掌握党的机器,连任的新北市长侯友宜作风踏实、民意基础雄厚,这两个人都有可能出线。

另一个是谁会赢得选举。虽然国民党赢得了这次选举,但有观察者认为2024年大选对于国民党而言有困难、有变数。一个是内斗,这是国民党的老毛病;一个是民进党善于操弄民意,每逢大选总是升高两岸对立,这种技法屡试不爽,让国民党很难应付。

在笔者看来,上述预测和分析,有意无意地漏掉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参加2024年大选的台湾政治人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个人素质。

笔者给出的答案是,有眼界、有担当。

先谈眼界。

大陆与台湾,一个大、一个小,一方强、一方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与强大的一方相比,弱小一方的领导人更需要对全局、对总体形势、对大趋势有精准的把握,做到了然于胸。这就是眼界。因为强大的一方是塑造格局、演化格局的,是可以左右格局的,弱小的一方基本上只能适应格局。如果对整体形势和格局不能精准把握和正确应对,即使小心翼翼,也有可能动辄得咎。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期间。台湾的政治人物,不但要眼界放宽,还要有一双慧眼才够用。

再谈担当。

从现在开始,有意角逐2024年大选的台湾政治人物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自我发问: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这种形式的台湾大选?如果是最后一次,而我又当选了,我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局。

这就是在考验政治人物的担当。

虽然蔡英文说政治人物是渺小的,但另一方面,政治人物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活生生的例子,就是给台湾政治人物的严重警醒。

也许,2024年大选不是台湾最后一次这种形式的选举。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历史大趋势观察,这样的选举,确实进入倒计数了。

有眼界,有担当。这样的政治人物,不但是台湾人民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