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青:塑料包装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

蒋南青2022-11-30 08:50

蒋南青 冯相昭/文

一 背景

作为重要的石化行业产品,塑料包装应用不仅与碳排放相关,还与一次性产品污染治理高度相关。 塑料包装从上游的聚合物公司,到品牌企业,物流行业,企业涉及范围非常广。 包装行业也是重要行业,位列38个主要工业门类的第14位。 参与包装回收的企业则仍以再生行业为主,上下游闭环模式很难形成。

作为包装材料,塑料不同于其他金属、纸类等材料,塑料树脂分类很多,如PP,PE, PET, PS, PA,PU等各自用途不同,而作为包装的特点,价值比较低,再生回收链条所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产品再生供应链各不相同。

因此,在探索塑料包装绿色低碳循环之路时,我们要解决现有产品塑料包装可回收性的问题,以减少进入到环境的一次性塑料。 又要解决塑料包装回收再生产品高附加值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回收价值链,让更多的个人和消费终端参与到回收再生,并能获得激励或者利润。

而在讨论塑料废弃包装问题的时候,都与城市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密不可分。 塑料废弃物很多属于低值可回收垃圾,但在实际分类中除了PET瓶,其他的塑料包装并没有与不可回收垃圾区分开。 低值可回收物除了废塑料,主要还有废玻璃、废纸、废木料、废纺织品、电子废弃物等,其在垃圾总量中的占比约40%。

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引领回收再生

双碳战略倒逼企业转型,各行各业面临着原材料、供应链和废弃物的碳减排。 二十大文件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双碳背景下,塑料循环经济因对于解决全球碳排放占40%的产品和服务的贡献而被广泛认同。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着力建设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全方位全过程从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生产、流通、生活到消费,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 这些政策文件都是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引,但缺乏法规依据、标准性文件。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颁布类似于欧盟的废物框架指令(WFD)和包装和包装废物指令(PPWD)。 中国2021年修订《固体废物法》,但没有包括塑料包装物。 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创新的路径和模式。

目前试点的塑料包装行业主要是在快递业,主要涉及产品的二次包装,也是因为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包装量的增长,中国人均快递量从2000年的0.01件,增加到2019年的近50件,2020年59件和2021年的70件。 国家邮政局2019年发布《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将快递业绿色包装标准化、减量化和可循环作为目标。 在不影响快件寄递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选择低克重高强度的包装材料,设计和使用规格统一的包装或缓冲物。 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快递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分析得出若全部都改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环保胶带,按照2020年业务量计算,这些改变带来的成本增加占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的2.1%左右,成本巨大,很难推行。 还是需要在循环再生方面的解决方案。 2021年,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三、探索塑料包装循环再生创新模式

对于塑料产业,从体量上看,中国是全世界塑料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19年中国初级形态塑料的产量为9574.1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2万吨,相当于全球塑料总产量的1/3。 其中,五大树脂[1]占塑料总产量的75%,用于包装塑料和薄膜的材料主要是聚烯烃,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统称为聚烯烃,占到5大树脂的60%,还有用于制造瓶子的聚酯PET约700万吨,也是一次性塑料的主要来源。 这虽然造成了很大的废弃量,但也形成了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塑料再生产业。

需要从塑料包装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改变。

1. 塑料包装和产品本身的设计是限制回收率的关键问题。 产品包装设计对于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确保塑料包装在其使用寿命结束后适合重复使用或回收利用至关重要。 回收成本高的部分原因是许多产品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后端回收要求,如回收企业需要采用人工方式将塑料瓶身的标签剥离。 重视产品设计,考虑回收再生标准,一个是材料本身可回收,且不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二是从材料到包装产品的设计,能够可拆卸、轻量化。

世界工商理事会(WBCSD) 与12家全球工商企业2021年发布针对包装整体环境影响评估的包装可持续性框架(SPHERE), 该框架基于六项原则,包括包装效率循环性、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影响、无有害物质和废物管理,以及方法学和数据库。

全球消费品论坛(CGF) 于2021年7月发布了《黄金设计原则》指南细则, 涵盖绝大多数塑料包装,与其塑料废弃物行动联盟中四十家零售商、消费品牌和加工商进行推广,并已有一些很好的案例。 如玛氏食品(Mars Food)与安姆科(Amcor)合作,推出首款符合食品安全的单一材质可微波即食包装,增加了柔性塑料包装的回收价值,仍然保持包装形状,较长的保质期、功能性和高安全标准,同时增加了更易于回收利用的好处。

2. 提高再生回收前端分类比率。 随着垃圾分类的推广,很多社区使用智能回收方式,如智能回收机可以单独回收塑料瓶、纸、玻璃等可再生资源,通过后端再生产品的链条,补贴回收成本。 这种是基于国际上押金制体系的形式,可以保证回收材料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但是由于智能回收机设备本身的高成本、规模化收集的维持运营和运输成本很高等问题,很难与其他回收模式相抗衡。

在循环经济减量、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指导下,目前共享、二手闲置交换等再利用的市场越来越活跃,互联网平台如闲鱼、爱回收、京东回收等与回收企业合作,提供互联平台入口,消费者在平台进行交易或者免费提供废旧物品,或由回收商上门回收,通过增加交换使用减少了废弃物。 在互联网站回收的产品基本以回收衣服、家电、书等,塑料中饮料瓶和沐浴瓶等较高值物为主。 但由于互联平台只提供入口,后端回收规模化收集和再生处置,仍得不到解决。

3. 增强价值链回收途径, 打开激励方式。 国内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一直都存在,但与城市垃圾处理体系的不同在于,这个体系是市场化系统,没有太多的激励政策和财政补贴。 由于低值和分散性,这些塑料包装回收再生成本增加,经济性成为循环再生的主要障碍。 因此,构建可持续的回收再生循环体系,需要地方政府政策支持,有些城市提供低值产品补贴,或者提供回收再生运营服务许可,并优先采购再生产品。 在提高再生产品高值化利用方面,需要有互联平台、品牌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拓展更大的产品市场。

4. 构建合理的前端回收体系仍是重点。 欧美地区和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对于消费后塑料(PCR) 的需求不断增加,即必须是从消费者回收后的再生,对回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消费后塑料回收再生市场,曾经属于低端的再生产品开始转向高品质的回收利用,成为新的应用领域。 在高价值回收产品方面,随着产业技术端转型,出现了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再生产品扩展到建筑、汽车、日化、户外、装饰、奢侈品等领域,进入到品牌企业的供应链中。 这也对于再生产品品质提出挑战,需要具有相关的再生资源回收产品溯源和品质认证标准,还有建立配额模式,如回收商的回收量需要由地区发放许可证,保障回收的可追溯,提供给下游塑料再生生产商。

目前对于循环再生体系,有2022年新修订的针对再生企业生产《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规定了废塑料产生、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再生利用和处置等过程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要求。 目前对于再生塑料的标准刚开始,2021年发布了12项再生塑料颗粒标准,包括再生塑料的通则和8种塑料树脂。 围绕着再生塑料的设计、生产、供应链陆续推出系列标准,包括《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通则》 ,《绿色再生塑料颗粒评价》,《绿色再生塑料认证-产销监管链》认证证书,并设计了相关标识。 这些标准只针对于从事回收再生的中小企业,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金提升企业品质,距离再生产品特别是品牌应用仍比较遥远。

5. 建立消费测与双碳目标挂钩的回收体系。 一个5克重塑料袋的碳排放量是33克,一个100%再生PET托盘要比新材碳足迹减少排放24%,再生减排潜力巨大,但由于塑料低值性,消费者一般不会在意塑料回收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而构成闭环最重要的是激励消费者把塑料包装送回去,这需要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给与绿色回收行为更多的奖励。 通过将回收再生产品的减排量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挂钩,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回收体系,现在各地方和很多互联、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碳账本,通过建立碳普惠交易市场,推动家庭和社区的回收利用。 企业的绿色低碳循环产品可以通过碳普惠市场得到用户认可,并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的碳减排,实现从企业端到消费端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