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制造新场景 | 微观视界

谢泓2022-12-09 18:35

谢泓/文  最近我们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上市培育班同学交流日活动组织去了学员企业广东葆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葆德”),交流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之余,还体验了企业的数字化饭堂。

我们取菜时,把餐盘放在菜盘底下,显示器就会根据重量自动结算价格,然后在手机里面扣除餐费。

被同学们亲切称为“发哥”的葆德董事长郭振发说,现在饭堂刚刚开张,数据还没积累,3个月后就知道哪道菜卖得好,可以进行供应链管理,不会浪费。大家说,你投入这些装备费用也不少,能省回来吗?

发哥说,省是一回事,减少粮食浪费是一回事,公司还可以实施差异化的员工饭堂补贴。比如原来都是每人每月补贴600元,未来可以实际计算每个员工的饭量进行补贴,体力劳动者可能补贴到每个月800元。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餐厅,让员工理解什么是大数据、数字化。

葆德主业是节能空气压缩机,基于对数字化及工厂场景的理解,发哥经常有用数字化思维重塑原有管理系统的新发现。这次,他又给我介绍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项目——工厂一体化节能项目。项目在新工厂投入一百多万做楼顶光伏及整体能源系统改造,向员工们集资,省下来的电费大家都可以分享。

无处不在的数字化打开了葆德的制造新场景,推动着企业加速发展。在迈向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找对应用场景,直接关系制造企业未来。

走进产业找场景 

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鲁邦通”)成立于2010年,如今已是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公司业务一开始是为全球的电梯头部企业提供无线通信和边缘计算服务,基于其对软硬件结合的能力,逐步建立针对工厂设备管理的5G通信、边缘计算、智能传感和低代码平台核心能力,实现感知、物联、云等技术的融合并赋能场景数字化。

鲁邦通创始人陶洋是位80后,少年老成。他认为,随着5G、云计算、AI、边缘计算等技术快速迭代升级,物联网技术变革与业务逻辑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早期的物联网主要聚焦连接与远程监测,随着越来越多设备上云,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物联网就可以通过云平台建构更加高效的场景应用。大数据累积及算力的不断提升,会大大降低企业设备运行的管理成本,云计算与低代码的边缘计算、边缘AI结合,会驱动装备制造业跃升。

陶洋参加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上市培育班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上市班,走进制造业。他希望用其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协助更多企业重构制造场景。

他说:“希望发现的领域是现在或许不受关注,但未来十分广阔的细分行业。”最近鲁邦通正在紧密对接同为上市班学员的辛格林电梯、磊蒙机械设备的物联网服务。

鲁邦通还有一家子公司,为国内视觉感知设备头部企业生产机器人服务的集成商,主要是设备通讯集成服务。他也希望对接我们的会员企业嘉腾机器人,探讨agv设备和物联网结合的解决方案,实现机器人呼叫电梯和乘坐电梯。

在陶洋看来,风口不是这么简单就来的,互联网大厂也很愿意进入工业互联网,关键是它们是自上而下,或是从基础开始,很多场景都是大场景,要软硬融合、业务重建不容易,并且项目实现周期长,都是大工程、大投入。

鲁邦通是创新创业企业,还需要深挖洞,广积粮。深挖洞就是打通制造应用场景,广积粮就是积淀制造业的底层思维与数据。他希望鲁邦通在大厂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有行业影响力的物联网数据中台。

在产业中再造场景

位于东莞的广东德尔智慧工厂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德尔”)是一家专业提供一站式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企业。其主要业务是智慧厂房规划与建设、智能装备与非标设备、智能工厂管理业务。

换若20多年前,德尔相当于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企业。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末,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服务等概念,就是用计算机、数据库重塑政府业务流程。后来大楼也系统集成,变成智能楼宇;工厂也开始系统集成,变成智能工厂;还有了智能小区、智能园区、智能学校等等。

如今已成标配的智能化概念当时很潮流,但那时主机是IBM、惠普等等的,数据库是甲骨文的。当时的系统集成公司投标时争得“头破血流”,背后的技术支撑都是要获得这些国际公司的技术授权。不管谁中标,技术和产品都是“IBM们”的。系统集成公司所提供的便是国际公司的市场场景。

从智能工厂到智慧工厂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其对产业发展的意义却大不同。按传统理解,智能工厂就是企业需要上信息化,智慧工厂则是解决问题的,要大幅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设备运行效率,服务商对工厂的理解要更加深刻。

以德尔为例,其三大系统涵盖智能装备研发、智能管理系统研发及智慧工厂规划与建设,高速在线机器视觉检测、工业机器人及应用、自动化设备、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新型非标设备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优化升级;制造执行系统(MES)、设备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等的研发;车间布局及工艺规划、工艺配套工程设施、机电工程、装修装饰工程等等,都是企业的业务。

业务越复杂,个性化越高就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护城河”。大公司一般提供标准化产品,以前是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后来是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设计软件。

如果由大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大多是天价。当然,在成熟的行业,欧美大公司成功案例多,有其优势。但在中国制造的业务场景中,第一要求是性价比,第二是响应速度,第三是满足因技术迭代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德尔的成长就是在大量智慧工厂实践中找到了新的业务场景:锂电池制造工厂的智慧实现。首先锂电制造是新兴行业,具有独特的生产工艺及专项系统,大品牌还没有针对新兴行业的成熟的解决方案及案例。其次是大品牌没有价格优势。再次是小企业愿意投入研发试点,伴随客户一道成长。最后是接近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德尔的成长与华为伴随中国通信行业的崛起有相似的一面,体现在技术迭代所产生的需求,性价比与服务。所不同的是赛道规模。当这些企业在某个领域抓住进入机会时,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行业经验,就可以用它的积累去迭代业务或打造新的业务场景。

德尔现在提出来的新业务是制造业资产健康管理平台,内容涵盖工厂互联网平台、厂务监控系统等多个平台内容。过去设备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采用文档软件、大量表格、纸质表单和人为记录统计的方式,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

未来企业管理一定是基于数字化的分析做管理,如备件管理、维修管理、知识库管理等,企业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来提高设备管理能力和保障能力。

新场景的产品经理

葆德IT主管说,葆德的产品经理就是发哥。说发哥虽然不懂IT,但他懂企业制造与销售全过程。当发哥理解IT如何去重构企业业务时,他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万物皆有可能。

德尔创始人张文化最近也计划走访上市班同学,并拜访我们的会员企业。他说,互联网的业务场景不是一个大概念,大概念是大公司的事情,小企业就是要走进现场,贴近服务。

小企业的产品经理就是老板,他说发哥是制造业出身的,没有IT基础,可以做产品经理;陶洋是IT技术出身,熟悉制造业场景,也可以成为产品经理。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张文化,也是企业的产品经理。

我问张文化德尔与鲁邦通各自的优势,他说:鲁邦通优势是硬件研发、生产能力和工业互联网研发及应用能力。德尔的优势是熟悉厂务、物业及机电系统的优化设计、自动控制及智能管理,有资产健康管理平台。他说在工业互联网的世界里,小企业要紧密协作,才能构造更加完美的智能制造世界。

实际上,像阿里、华为、腾讯、百度投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需要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我最近参加了百度公司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论坛,做主题分享时就提到中国制造场景是全世界最丰富的,打开一个场景,就会进入全新的应用。

大公司、大平台需要寻找更多的技术中台,在底层支持它们的应用。互联网大厂是构建平台,支持产品经理的应用实现。而小企业的产品经理应该就是老板本人。

企业数字化必须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场景贯通。自上而下企业家们经常听不懂专业词汇,如果听不明白就投入,会变成成本。企业很少像葆德的发哥一样,在多年前就开始投入数字化尝试,交了很多学费。

我最近也学习了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集》,非常好。但如果把这个报告发给中小企业老板们看,还是技术语言,还是抽象。

我们组织企业去葆德,很多老板觉得好,就是有应用场景。很多老板是形象思维的,百闻不如一见,学习与交流可以让优秀老板们打开画面,构造自己企业的数字化场景。

我最近常提到的快时尚公司SHEIN,就是在跨境互联网电商中找到快时尚消费场景,为了支持这个业务场景,不断优化其算法、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及供应链系统。

我们不要称它是平台公司还是供应链公司,又或是生态公司,这样中小企业听不懂,那是学术语言,是用于总结规律的,而不是用在实践的。

工业互联网的场景就是业务。业务场景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不是管理、不是技术,更不是数字化。之所以老板就是最好的产品经理,是因为所有的老板头脑中都有业务经营场景,任何的经营行为,包括研发、数字化都必须从业务开始。

假如SHEIN没有数字化、人工智能、供应链系统,但有业务需求在,它一年做个十亿八亿也没问题,做百八十亿也可以。规模多少,除了业务赛道,就是支持系统。数字化、人工智能都是支持系统。产品经理就是用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去重构业务场景,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及竞争力,迭代原来的业务场景。

大的赛道,强悍的抽象思维与具体的场景构划产生了巨无霸企业。当小企业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大企业也做不进来,小企业持续深耕就可以是专精特新企业。

新场景重塑未来

寻找制造新场景,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制造业体系复杂,节点多,制造业的互联网进程,远比消费互联网复杂。

2014年3月,廖文剑博士创办的蓝源资本携手小南国、向阳渔港,在上海发起打造了中国餐饮行业最大的B2B+O2O全球集采平台“众美联”,引发了协同供应链变革的产业互联网探索,但其随后在广东发起的“众陶联”、“众家联”并没有成功。

据了解,廖文剑在中国发起建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有十几个,“众陶联”曾经估值达到二十亿,当时让我甚为震撼,觉得制造业集采的逻辑是成立的。

但制造业产业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关系、标准等等,当“众陶联”最大的集采项目还是煤电时,说明它在制造业中还是没找到真正切入点。不过集采的概念在很多大国企中还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此还出现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

制造业互联网、数字化、人工智能等等的场景不是钱砸出来的,而是需要积累和场景洞察,是内心发现。它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颠覆传统模式,一旦形成,耳目一新,石破天惊,就是再造制造业。

最近我看了很多专家感叹苹果公司供应链流失到印度后,富士康也搬迁了后,中国会损失多少就业岗位,河南郑州会有多少损失。

这是事实,但不是绝对的事实。中国企业不也给H&M、Zara代工,但在这过程中产生了SHEIN公司。河南郑州富士康是过去经济全球化产业业态下的制造场景,SHEIN公司就是中国制造的新场景。

我相信,中国制造会在打破原有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后,用数字化、标准化所重新建构的中国制造,描绘更加宏大的未来。

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同时存在大时代背景下,能够塑造未来的,不是变化,而是变革。中国制造,也有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得失之间,探索中的等待,十分煎熬。

(作者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