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首席科学家白硕:金融数字化转型加快 但仍未进入高速发展期

胡群2022-12-09 20:5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金融数字化大潮已起,产业迭代加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机构构建的金融数字化生态正在融合发展。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金融业务需求不断增加,金融业务系统的规模快速扩大,随之带来复杂度上升,如何保障服务的稳定性和业务可持续性,以及创新性已成为亟需面临的难题。

技术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却让金融变得更加简单。金融数字化转型既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也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当前中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处在什么样的阶段?金融机构每时都在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如何释放数据生产力?

“中国的金融数字化转型远没到高速发展期。”12月8日,恒生电子首席科学家白硕在接受经济观察网专访时表示,当前正处在一个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兴技术与创新业务流程将持续带动金融行业的业务变革,监管机构也将进一步加强在金融科技创新标准制定与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场景建设方面的投入。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身业务竞争力与客户吸引力,不仅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业务创新、场景落地,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还需要主动“创新”,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在业务应用的可行性,在自身业务范围内,主动进行相关创新技术的落地尝试,牵头完成新业务新场景的标准、创新试点落地,推动行业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巩固自身金融科技水平,提升业务竞争力。

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进入“深水区”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是金融科技。纵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是一条金融科技创新赋能业务发展之路,一条金融科技驱动企业价值流重构之路。金融科技发展高度决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银河证券副总裁、首席信息官罗黎明在2022恒生金融技术大会上发布的《2023金融科技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VR、AR、边缘计算等金融科技在数 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催生了智能投顾、 智能交易、智能客服、智能资讯、智能投研、数字员工等应用,推动传统业务提质增效,并向引领创新迈进。

近年来金融数字化进程加快。

“随着金融数智化转型的不断深入,金融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已进入发展‘深水区’。利用数智技术驱动企业架构和业务模式的重构,将为机构带来新的价值增长点。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战略和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的新动能,金融信创持续提速,增强金融机构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恒生电子总裁范径武认为,金融数字化转型已从最初的单点业务数字化工具、具体业务数字化转型开始,推进到金融机构不同业务板块数字化转型,目前已进入平台化,并即将迈入金融生态化阶段。在生态化构建的过程中,每个行业参与者都会找到各自的位置,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所以,金融数字化转型过程是从业务到企业、到行业逐步深化推进、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

“生态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价值生产链的重构,是依托技术支撑和数字驱动,广泛连接各类合作伙伴,嵌入或构建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和服务平台,实现客户、流量、资源、品牌等的交互与协同,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22开放银行生态金融白皮书》称。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部行政负责人肖钢在《报告》中表示,我国证券业数字化发展从早期的萌芽探索已进阶成金融监管的全覆盖,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应紧扣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和强化监管科技运用的主线,注重新技术应用的安全合规。在数据方面,机构每时都会创造出巨量的数据资源,如何释放数据生产力、搭建好数据资产的“第四张报表”,是行业的关注重点。

数据是生态金融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之一,金融机构在数十年的运营中积累海量数据,如何应用?

数据资产管控

大数据时代,随着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也越趋复杂多样。

“金融机构沉淀了大量数据,包括企业内外部各种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企业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加工,支撑了监管报送、风险管理和资管投研等多种数据应用,也有部分企业借助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深度的分析挖掘,全方位地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而高效地支撑精准营销等创新型数据应用。”《报告》显示,以往这些数据产品大都是独立建设的,相互之间的数据也是割裂的。金融机构同样沉淀了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各种业务档案、审计报告、交易记录、履行适当性义务的相关录音录像资料等。政策法规对这些资料的保存大都有明确的规定,很多资料需要保存5年甚至20年。

“数据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首先源头上要保证数据的质量,从标准上保证数据能够可用、可管、可追溯,管控上还要保证数据的安全,都是非常基础性的事情。”白硕表示,初步判断现在金融机构已基本完成原始数据的清洗、转换和加工等基础性的工作,数据只有融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放大价值,这需要在基础性工作上进行新业务的设计和业务突破,着不仅仅是纯技术问题,还需要企业管理架构、业务流程等做支撑。

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基于海量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系统,仍需投入大量IT技术人力进行数据量归集、处理、分析、应用,已成为阻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金融机构应用系统繁多,每个系统IT服务商各不相同,各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重复建设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也导致机构无法统筹有效使用各类数据创造价值。《报告》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打破数据竖井,建立一套数据集中处理、存储、应用的平台,能够支撑企业的数智化建设和业务的高速发展。

区块链及可信技术将成为关键支撑技术

“2022年爆火的Web3.0、元宇宙概念的本质在于价值互联网,数据要素资产化是价值互联网的核心需求。”《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与其衍生的隐私计算、数据要素目录共享等可信技术将成为未来数据要素确权、流通、交易的技术底座,可以保证各类数据要素的安全、唯一、不可篡改,确认数据的归属、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要素的跨平台流动。

当前,数据要素市场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突破1749亿元。目前,我国已建成上海数据交易所和深圳数据交易所。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是数据资产化的基石”。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商业决策,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在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释放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数据泄露在我国较为普遍。今年7月,微众银行发布的《ESG丨个人信息保护专题研究报告》显示,82.5%的用户曾经经历过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其中12.9%的用户遭遇了10次以上的个人信息泄露,尤其是在购房、购车、装修、培训报名、电商购物等方面不堪广告电话之扰。

当前,金融机构在隐私保护领域中探索颇为深入。如今年3月份,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与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球隐私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中,微众银行以204件专利位列排行榜第八名,在所有入选榜单的银行当中,微众银行名列全球第一。

微众银行早在2019年,就将其自研的全球第一个联邦学习工业级开源框架Federated AITechnology Enabler(FATE)捐赠给了Linux基金会,并持续丰富和补充联邦学习开源产品版图,扩大以 FATE 开源生态为核心的联邦学习生态。截至目前,FATE开源社区吸纳了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大型互联网与科技企业在内的19家成员单位,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联、微众银行、VMware、星云Clustar、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国电通、中国银行、中银金科、建信金科、光大科技、易方达基金、腾讯云、美团、医渡云、第四范式、绿盟科技、亚信科技等。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过程中,以数据要素为资产标的的相关金融业务系统是该业务场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为中心化平台,主要作为交易中介或数据分析处理中心,仍然缺乏有关数据交易的可追溯技术,且海量数据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激活。”《报告》建议,相关金融机构在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过程中,加强对区块链及其衍生的联盟链、隐私计算、跨链等可信技术的投入,进一步完成数据链上登记、链上确权、链上流转、链上交易等数据要素市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标准与创新试点的建设,提早参与相关标准规范制定,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规范化,从而完成数据要素市场化业务的全面开展,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

白硕表示,“技术不断迭代,金融业务不断创新,未来金融科技领域的机遇会更多,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规模会更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逐渐增加。”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