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定海:引领国产导航系统

钱玉娟2022-12-23 20:1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钱玉娟 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廖定海,是中国优秀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专家之一,他创立的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海达”),成为国内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

下海经商前,廖定海曾有一段长达18年的军旅生涯,期间也一直从事测绘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创新。

面对经济观察报的采访,廖定海回忆了从保家卫国到产业报国的青春往事。

装备国产化

80年代初,廖定海从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测绘系毕业后,被派往广州参加海军,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整个南海。

驻扎海岛,跋山涉水,廖定海无数次乘船“丈量”南沙群岛。多年的海洋测绘工作,被他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带过。“我爱好搞科研。”廖定海参军后一直从事技术工作,这也让他成了国内海军系统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据他讲述,我国北斗卫星导航还未启动、其他国家的卫星导航处于初级阶段时,自己就学习和研究起了GPS。

1989年,廖定海所在的部队为了完成南沙群岛的勘探任务,从美国进口购入两台价格昂贵的GPS接收机。任务完成后,在这两台设备的基础上,廖定海展开了一些创新研究,在国内首创了差分GPS。

廖定海没想到,这一创举不仅让他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接见,此后多年,他的科研成果一直服务于国防建设和海洋勘探工作。

对国产设备展开自主研发,并非误打误撞,背后的关键在于,廖定海对新技术心存执着。

千禧年到来前,廖定海决定转业并留在广州创业,他选择进入熟悉的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投入50万元创办了中海达,主要开发应用在测绘勘探、海洋探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光电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领域的产品。

技术工程师出身的廖定海,在创业的第一个五年里,几乎把所有心思放在产品创新研发上。“以前国内高精度卫星导航装备95%依赖进口。”他用10年时间扭转了彼时国内市场的供给格局,“装备的国产化率追到了95%的水平”。

在廖定海看来,这表明国内卫星导航装备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只是在指标上可能稍差一点,追平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不只是高精度卫星导航装备,早在2003年,廖定海开始研究海洋声纳技术,第一代产品开发出来后,拿下了一大半国内市场。不过,“高端海洋生态设备基本被美国垄断”的现实,加之中国海洋探测装备发展进度落后美国30年,让廖定海坚信,中海达将持续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创新,不断填补国内海洋探测高端设备市场的空白。

廖定海说,中海达在武汉的研发基地,还专门从事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目前也已经让该领域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搞技术出身,对先进技术敏感,也舍得去投入。”廖定海说,中海达在多个产品领域起步、投入较早,具有先发优势。

商业化转型

廖定海参与的每一项技术及产品,起码需要十年,漫长周期背后是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一般民营企业很难经受得住”,在廖定海看来,这对团队里的高精尖人才、技术骨干是种考验,“(他们)能否坚持且与公司共同经历产品成熟和迭代的过程。”

为吸引人才加入,中海达实行股份激励机制,廖定海也会让市场做配合,“庞大的销售队伍,要把产品带到客户那里去”。他认为,即使产品不是完美状态,也应该被推进到商业场景中。

“不可以闭门造车,首要是瞄准市场”,廖定海觉得,除了要忍受产品迭代的过程,背后还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解决客户的需求和生产问题。

廖定海表示,初期,中海达的产品并不受客户待见,为了博取用户信任,他会让客户无偿试用,同时派技术人员去现场指导,帮助客户完成生产任务。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进口装备一旦坏了,维修可能要耗半年时间。

专注产品研发的5年时间里,廖定海把市场和销售交给了两个有经验的副总去管,后来发现,“管理跟不上,市场拖着公司在跑,我觉得很累”。这让他不得不放下研发,开始学习企业管理,在第二个五年深入公司管理。

首先,基于中海达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整个供应链,他把信息化管理手段用在每个关键环节;其次,大力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发展省级分公司和代理商,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

2007年,中海达的供应商北斗星通上市,邀请廖定海去敲钟,“它一半的业绩是中海达给的,它能上市,我也要搞一下”。第二年,廖定海开始启动IPO,原本想冲刺2009年创业板,后因财务问题主动撤了下来。

“这个过程对我们后续发展是利好,让我们更加规范化”,廖定海用了五年时间规范管理。 2011年2月15日,中海达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北斗+精准定位装备制造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廖定海告诉经济观察报,中海达上市后的十年时间里,借助资本以及并购投资,“从原来单一为地理信息做服务的装备公司,变成了一个既有技术和产品,还能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企业。”

主动求变

廖定海透露,中海达上市初期,为突破像海洋声纳、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他让每一个产品方向单独成立一家子公司,让核心技术团队持有子公司股份,从而大大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但也带来了“摊子铺得太大、‘不专注’的大企业病”,廖定海意识到了问题。

上市后为规模扩张,他聘请了一位专门做投资的人加入团队,导致中海达并购了一些“有害的公司”。

廖定海以并购的一家旅游公司为例说,“跟核心业务毫不相关,后来对赌失败,给公司带来较大商誉减值。”他告诉记者,子公司变得愈发扁平化,集团公司去统一管理,做战略规划时很难聚焦。

2020年,廖定海决定“要开始变革”。

首先,子公司股份全部纳入到中海达集团中心,研发也整合成一个中央研究院,逐步将那些跟主业不太相关的部分剥离出去;其次,中海达通过调研考察,决定学习华为,将集团和子公司的销售、供应体系实行“一盘棋”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也由集团强管控。“请咨询公司做辅导,带着我们一起进行改革。”廖定海算了一笔账,公司为变革“已经花了几千万”,在他看来,这笔投入是值得的,当一个组织壮大到一定程度后,组织活力必须要通过改革来激活。

廖定海觉得,战略分散,不够聚焦,是每个公司发展过程当中难以避免的通病。创业二十多年,廖定海认为自己具有前瞻性,“能经得起诱惑,也没有走更多弯路”,虽然上市后规模扩张犯了一些小错误,但从战略规划到组织体系、流程建设等进行改革,避免组织变成“一潭死水”。

“变革过程肯定是有痛苦的,但一个企业若因此选择不变,最终肯定是死路一条。”廖定海心里清楚,曾经中海达“靠我个人对市场和技术的嗅觉,深入产业去做些事情”,他觉得长期如此有风险。

2022年初,廖定海卸任了总裁一职,把管理棒交给一位内部培养了近20年的员工手中。“团队需要创新,厚积薄发”。在他看来,经集体决策组建起的新管理团队,仍会带领中海达在“专注、创新、坚韧”的道路走下去。

上述六个字所代表的企业精神,不仅支撑着中海达从0到1成长起来,也是廖定海能够走到今天的法宝,“这是我用人生经历总结出最重要的三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并报道TMT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刻保持新闻敏感,发现前沿趋势。擅长企业模式、人物专访及行业深度报道。
重要新闻线索可联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号:EstherQ1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