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过年关”为何上蹿下跳

欧阳晓红2022-12-30 17:48

欧阳晓红/文  年关将至,流动性是松还是紧?近期关注利率变化的投资者也许会懵圈。如果“松”,为何某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近期涨幅逾两成?如果“紧”,缘何隔夜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一边是包括Shibor(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 DR001(质押式回购利率)等隔夜利率跌至历史谷底,而三个月以上的中长端利率品种(如Shibor 3M、Shibor 6M)等却冲至高位;一边是为“堵”可能的年底流动性缺口,堪称“央妈”的中国央行近来几乎每天都在进行7、14天逆回购投放,持续释放流动性,旨在防风险。

隔夜利率跌至谷底是因为央妈不断“对冲”,意味着资金面宽松;中长端各期限利率走高则可能是强预期的兑现,主因在于“当前的疫情管控放开与房地产松绑”,人们预计春节后经济回暖,需求增强,3个月以上的利率品种反弹。

这个时候,一部分购买类似微信“零钱通”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笑了,他们发现近一个月以来利率节节攀升,收益率从1.72%升至2.15%。这其实也是市场化的结果——暗示年关钱紧,利率价格也起来了。此类货币基金的产品期限不定,较为灵活,很难说是长钱还是短钱,但其收益率近期却在大幅上涨。另外,还有投资者在翘盼春节期间的国债逆回购最佳投资时点,届时“躺赚”利息。

逻辑上,年终“钱紧”见怪不怪,为应对季节、春节流动性临时缺口,央妈年底使用诸如短期、临时性流动性便利工具,进行一系列的对冲操作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央行2022年初也曾采取降息+公开市场操作弥补流动性豁口。

那么,春节流动性缺口有多大呢?2023年春节较早,疫情放开后,预计回家过年的居民较多,与之对应的取现需求也将增加,或对流动性造成扰动。据方正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伟预计,综合来看,2023年春节1月流动性缺口合计为3.3万亿左右,仅次于2022年1月的流动性缺口。

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另一边,银行却在调降大额存单利率,如果细究银行存款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利率,会发现它们居然倒挂了——三年期高于五年存款利率。银行并不希望储户的存款存五年期,政策鼓励居民消费、购房等。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全球经济衰退、出口下滑、外需回落的背景下,2023年政策重点在于扩大以消费和投资为代表的内需,这几乎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纵观全球,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悉数加息;高通胀下,美联储激进加息甚至数度引发利率冲击波;美国终端利率或超5%。国内来看,掣肘于政策引导、经济下行和融资需求低迷等影响因素,流动性较为宽松,2022年主要利率均呈下行态势,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旨在稳增长。如1月和8月,中国央行两次下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7天逆回购等主要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延续低位运行。9月之后,流动性开始收紧,资金利率中枢呈持续回升态势,但仍低于政策利率水平。

由此,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团队预计2023年一季度政策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在总体流动性和融资环境边际改变下,2023年短端资金利率底部企稳、延续向上态势,逐步向政策利率靠拢。

而流动性不管是“松”还是“紧”,从央行近期的大量投放,隔夜利率回到历史低位来看,“央妈”可谓护盘心切,足见2022年之特殊,暗示年底资金面波动收紧的可能性仍存。如7天资金本周将进入跨年阶段,需警惕资金利率走势反转;但市场共识是,央行干预下,预计不会对市场产生剧烈震荡。

无论不同期限的利率品种如何上蹿下跳,年关难过年年过,政策鼓励消费,居民却心思重重……

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促消费或将成为2023年的经济增长点或抓手。多重因素干扰下,居民消费、投资意愿降低,如央行最新调查显示,61.8%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仅14.7%偏爱股票投资。

这种情况下,对投资者而言,利率趋势未必乐观,尽管大方向上,全球都在告别低利率、低通胀时代。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升至4.25-4.50%,而中国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0%。即便如此,市场主体目前可能仍处于“愿存不愿贷”的状态。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11月金融机构居民存款达132100 亿元。昭示居民当前仍有一定消费能力。有观点称,此轮疫情感染高峰过去后,倘若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和消费场景限制措施减少,2023年消费端或将成为经济主要增长点。

概言之,如果说当前主要利率品种走势分化的A面是“季节性+强预期”的原因,B面则可能蕴含“超预期促消费政策”的预期,但投资者是否“买账”另当别论。因此,当务之急仍是由上至下,勠力同心,以提振市场信心为重。尚未从三年疫情走出来的疤痕修复之困也好,经济修复之惑也罢,均需要时间与以民为本的良策去解答。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