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底线意识少给河北供暖季“添堵”

宋笛2023-01-06 17:56

宋笛/文 2023年年初,据多家媒体报道,河北邢台等地频繁出现天然气限购、不定时停气、燃气质量下降等问题。如果留心,就会发现近年来几乎每到冬季,都会偶见河北部分地区出现天然气供应问题。据长城网统计,2020年提前供暖后一个多月,“问政河北”就收到了全省各个地市的供暖问题(包括农村气代煤、电代煤)共计1222条。

每年的原因不尽相同,收集各方信息后不难发现,今年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燃气公司“跑马圈地”;俄乌战争后进口气价格持续上涨;地方政府的补贴不到位;天然气价格机制不顺等。但在年复一年的“偶然事件”背后,不能忽略的是结构性压力,亟须进一步完善长效清洁供暖机制,树立底线意识少给河北的供暖季“添堵”。

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的一种。按照2017年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至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70%。达标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煤改气”、“煤改电”。这其中,河北省推行力度较大。至2021年,河北省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和农村散煤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气代煤、电代煤累计改造量占全国50%以上。

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是保障民生与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但前提是,这种改造是长效的、可持续性的。2019年,面临彼时“煤改气”、“煤改电”出现的种种共性问题,国家能源局曾经发布《关于解决“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供暖推进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支持机制,此后各省、各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清洁取暖的长效机制文件。

“煤改气”中面临的两个难点第一个是改,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维护成本较高,取暖设备改造需要一次性投入到位;第二个难点是用,燃气取暖成本远高于散煤取暖,即便管网等基础设施就位,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村地区居民的燃气采暖意愿。

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依靠政府补贴,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均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减少清洁供暖改造的建设和使用成本。媒体报道显示,2017至2019 年,中央与地方共投入约 1128.2 亿元供相关地区清洁供暖的建设和使用。在三年补贴期结束后,各地也相继延长了补贴时间,比如河北省就将清洁供暖省级补贴期限从5年延长至9年。

但在地方财政压力逐渐变大的情况下,补贴是否可持续进行、又是否能够在天然气价格波动的背景下持续性地保证终端用户价格不变?此前国家能源局负责人就曾经表示,“通过财政补贴、行政降价完全覆盖清洁取暖成本并不切实际,需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发现红利。”

行政补贴的方式,也未让参与其中的市场主体获得积极性。天然气市场的参与主体近年来呈现出压力颇大的状态:高峰用气有压力、政府补贴持续性存疑、产业链公司亏损——石油公司的进口气业务和城燃公司都呈现了连年亏损的状态,在整个链条上,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承受压力。结构性压力将偶然事件传导放大,进而对终端用气产生影响。

从能源禀赋上讲,中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燃煤也是此前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的主要方式。在清洁供暖改造普遍完成后,要保证一张有韧性、有持续性的燃气供暖系统,还需要能源结构的调整、城镇化推进、居民收入提高等一系列举措。

但这些都是慢变量,参与各方仍需要拿出决心,找到一个中短期的应对路径。保证居民供暖应该是底线意识,各市场主体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忽视公共事业企业的责任所在;地方政府乃至更高层面也应该多想想兜底方案,有备无患,需要储备一些更有效的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和完善长效的机制,不能年复一年在供暖季给居民“添堵”。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